
近年来,越来越多国家开始重视全球变暖问题,并将节能减排上升至国家层面。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彰显出大国担当,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作为长三角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江苏省高碳产业减排任务繁重。在双碳目标指引下,淮安市率先创建低碳试点城市,全面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为江苏双碳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
淮安市将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并进,结合地方优势,全过程推行绿色建设、绿色生活、绿色消费,以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路径。
推动企业转型发展
加快推进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政策支持下,建材、机械、汽车等传统产业加大对环保技术的研发力度,以减少能源消耗、提高生产效能,营造良好的地区生态环境。政府重视碳减排工作的开展,制定并实施《淮安市绿色标杆企业认定暂行办法》,变“单打独斗”为“联合作战”,鼓励更多工业企业向绿色转型发展。同时,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强制要求企业在生产中严格按照规定控制碳排放量,从源头上减少污染。
环保部门应加强宣传,强调培养企业的环保意识,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到节能减排行动中。此外,淮安市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逐步将信息技术、生物产业、生态农业、服务业等转变为支柱产业,为发展绿色经济提供有力支持。
加快新能源开发利用
大力发展地区优势新能源,提升新能源市场占有率,逐步摆脱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实现能源结构升级。一方面,加快新能源法规建设,将清洁能源开发置于战略层面,重点开发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生物质能等优势资源,提升能源供给质量。另一方面,加强城乡节能宣传,推动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新能源市场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研发环保技术与环保产品,为新能源技术推广应用做好准备。为此,淮安市联合高校、企业及技术团队组建“创新联合体”,重点突破储能技术、新能源利用、碳捕集等关键技术,突破新能源应用技术壁垒。
提升生态碳汇能力
着力提升生态碳汇能力是巩固生态环保成效、稳定淮安生态根基的基础。在湖泊碳汇层面,对区域内淮河、白马湖、大运河等河流湖泊进行系统治理,有效发挥湖泊的碳汇作用;在湿地碳汇层面,完善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区建设,维护自然湿地保有率,发挥湿地二氧化碳固定作用;在农业碳汇层面,借助新技术对养殖废弃物与秸秆进行再利用,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实行循环经济,增加土壤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壮大绿色生态经济
围绕山水林田湖等自然资源发展生态经济,淮安建设以生态文旅为核心的绿色产业群,发挥市场优势以延伸生态产品价值。按照“生态文旅”发展思路,以京杭大运河、漕运文化、江淮风情为核心打造“生态文旅水城”,逐步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设计知名生态产品,以文旅为核心带动地方农副产业发展,形成具有优势的地方特色产品。
以“水韵淮安”为思路塑造的康养宜居城市形象,实现了生态文明与优质服务的有机结合。在打造多层次城市景观的同时,重点突出康养、医疗等优势产业。此外,着力打通资源向资本转化的通道,建立健全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对区域内生态资源展开系统调查,列出资源目录清单,评估资源价值。搭建生态资产运作或交易平台,推动资源的市场化交易。金融机构可增加融资担保、绿色产业基金、生态银行等金融服务,推动资本向生态经济领域渗透。
重视低碳交通推广
低碳交通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方面,也是公众参与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淮安市积极推广公共电动汽车、有轨电车、共享单车等绿色出行方式,减少交通压力、改善空气质量,从而优化城市整体环境。同时,不断完善自行车道、人行道、红绿灯等基础设施建设,使绿色交通体系更加完善。在此基础上,采用多样化宣传手段,向公众传播绿色交通的重要价值,使其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养成低碳出行的习惯。
孙丽娟(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苏北发展研究院;基金项目:2024年淮安市社科研究课题“淮安市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研究”〈2024SK93〉,淮阴工学院横向科研项目“低碳经济时代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Z421A24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