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端午。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节日之一,从战国时代开始,至今已存在了两千多年了,漫长岁月中,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数不清的端午“攻略”。
今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跟着古人一起“嗨”起来!
过节,就要有过节的仪式感。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元代文学家舒頔这几句话描绘出人们庆祝端午节的景象。
菖蒲和艾草都是端午节的必备之物。清晨,要早早起床,把艾草、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挂在门口,以避邪毒。
艾叶有散寒除湿,温经止血的功效;古人把艾草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空中,剪成虎形称为“艾虎”。

在家门口挂完菖蒲和艾草,还可以洗个菖蒲浴,用菖蒲熬出来的水沐浴来驱邪防疫。

手腕上要系五彩线,这可不仅是因为好看,更有祈愿祛病强身、健康长寿的美好寓意。
《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五色丝象征五色龙,具有保护、驱妖、避邪之意。一般端午当天一早戴上,至七月七摘下焚烧,或在端午节过后的第一场雨时放入河中顺水冲走。

身上要佩戴香囊。古人将朱砂、雄黄、香药等多种香味浓烈的中草药细末,装入丝布做成的香囊中,用线收口,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

古人的仪式感就只有这些吗?当然不止!
他们还会张贴各种符图饰物来“避五毒”,主要包括桃符、门贴符、天师符、五毒符以及各种药方符等。

忙完一系列仪式,终于可以进入节日最期待的环节——品尝美食了。
粽子是端午节的重头戏。粽子,又叫筒粽、角黍、包米等。据《本草纲目·谷之四》载:“糉,俗作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故曰糉,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

想象一下,在古代的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飘散着粽子的香味,真是让人垂涎欲滴!

只享用美食肯定不够,古代的端午“网红”饮料也得安排上。

端午节喝雄黄酒避五毒是中国自古的风俗。喝了雄黄酒的白娘子,变成一条硕大的白蛇,是不是你童年时对雄黄酒的最初印象?
不要怕,不是人人都会变成大蛇。古人使用雄黄由来已久。《中国药典》记载雄黄的功效是: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可用于痈肿疔疮、蛇虫咬伤、虫积腹痛、惊痫、疟疾。不过到现代,我们知道雄黄有毒性,品一品普通的酒就可以啦!
酒足饭饱后,别忘了参与端午大型集体户外活动——划龙舟,感受端午节的最高潮。
看!水面上锣鼓震天,欢呼声此起彼伏。人们身着彩衣,齐心协力划动龙舟,船桨翻飞,水花四溅,宛如蛟龙出海,势不可挡。

岸边观众人山人海,他们挥动着手臂,为龙舟队员们呐喊助威。沉浸其中,感受古人的热闹的节日氛围,岂不快哉!

“龙舟竞渡”这一习俗很早就已出现。《汉书·地理志》记载了古代越人“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的习俗。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中也提到,划龙舟之习俗早已存在于吴越水乡一带,目的是通过祭祀龙图腾以祈求避免水旱之灾。

感受了赛龙舟,再约上亲朋好友开个节日派对吧。
除了美食美酒,派对游戏不能少。斗百草是风靡民间的端午节游戏,据《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
斗草分为文斗和武斗两种。文斗主要是比赛对自然界百草名字的熟悉程度互相以草名对答,对不上者输。

斗草若要论武斗,比的是谁的力气大,谁找的花草韧性好。

怎么样,按照古人的“攻略”,一整天玩下来,是不是非常开心?
“端”有开头、初始之意。每逢端午,人们挂艾叶、系彩绳、挂香囊、吃粽子、赛龙舟……斗转星移间,端午承载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今日端午,愿你安康!
文案:李璞
AIGC:邓宇轩(图片动效由AIGC生成)
资料来源:央视新闻、央广网、故宫博物院、南京市博物总馆、宁波博物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