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位于南京市溧水区的省农科院智慧农业创新团队智慧温室内培育的“AI番茄”成了网红产品。该创新团队在机器视觉、知识图谱、生产场景管理、投入品管控、糖度检测等技术加持下,通过水肥一体化智能管控系统,让番茄在最优环境和营养条件下生长,更好地长出“儿时的味道”。“慧”种田让农民增收不再难,每斤番茄尽管售价高达20元,仍供不应求,一亩地年产值从过去几千元增长到10万元以上。“慧”种田让农业走出“靠天吃饭”困局并不再难,并给人颇多启示。
农业生产数字化,是实现从会种田到“慧”种田蝶变的前提。“过去抬头看天,如今低头看屏”“过去靠人力,现在靠算力”,这些都是农业生产数字化的写照。农业虽是传统产业,但不是落后产业,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改进农业生产流程,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农业科技人员的创新效率,进而实现更高质效的生产。同时,农业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全产业链深度融合,能够形成农业生产、科学研究、观光采摘等多种农业形态于一体的综合性智慧农业模式,促进农业提质升级,助力乡村振兴。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业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搭建职能部门与农业产业发展的其他相关主体之间的数据共享平台,促进数据开放流动与融合共享,打造“网格化+数字化”的智慧管理平台,促进资金、技术、数据、人才等生产要素充分调动和合理利用,更好利用数字技术创新发展农业产业。
装备设施智能化,是实现从会种田到“慧”种田蝶变的关键。“AI番茄”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AI智能管理系统,根据季节对番茄的生长周期实施水肥智能调控,工作人员在手机上动动手指,环境变化、作物生长、设备运行等情况尽在掌握。农业机器人不仅降低人力成本,而且效率大幅提升,如,蘑菇采摘机器人不仅采摘单个蘑菇的用时仅需两秒,而且沿着菇床移动还能准确判断菇床上的蘑菇是否成熟。目前,农业机器人已从一开始只能胜任单一的农业操作,到如今可以完成更复杂、更精细的农活,随着技术发展,农业机器人将本领更加高强、动作愈加灵活。工信部等十七部门曾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加快农林牧渔业基础设施和生产装备智能化改造,推动机器人与农业种植、养殖、林业、渔业生产深度融合,支撑智慧农业发展。不过,由于农业环境具有非标准化和不确定性,相较于工业机器人,农业机器人的技术难度更大,对研发水平的要求更高,有关方面不妨出台相关政策,从税收优惠、资金补贴、研发支持等方面进行扶持,为农业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提供了强大保障。
江苏人多地少、耕地资源不足,却连年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慧”种田功不可没。我们要继续在农业生产数字化、装备设施智能化、农业服务信息化下大功夫,全力打造智慧农业园区、数字农场(牧场、渔场)、智慧农业基地,让科技力量贯穿耕种收各环节、产加销各领域、上下游各层面。“慧”种田在改造提升传统农业的同时,还担负着大力培育发展新型农业、谋划布局未来农业的重任。我们要积极锚定未来农业,超前部署规划一批未来农业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努力抢占未来农业高科技阵地和产业高地。
(孟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