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家门口的优质服务和精细管理。”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滨湖区以“小区党建”为突破口,把党的工作触角延伸到城市最小细胞,着力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不断擦亮城市社区“幸福底色”。
滨湖20年的城市化进程,安置房小区、商品房小区层叠而起,老旧小区华丽焕新,产业园区、商圈楼宇等新形态“小区”不断涌现。今年以来,滨湖区立足区位特色,大力弘扬“支部建在连上”的光荣传统,针对不同小区分类施策、重点攻坚,大力培育“红邻善治 绣美湖湾”小区党建品牌,推动老新村“和美和善”、安置房“安居优居”、商品房“同心同治”、产业集聚区“宜居宜业”、商圈市场“融合融享”……以点滴变化不断回应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精绣靓丽湖湾高品质生活“新画卷”。
稻花厢邻 同心绘就老旧小区幸福图景
背景·动因
面对老旧小区治理难题 如何焕新“厢邻”活力
无锡市滨湖区河埒街道稻香社区溪南新村南片小区是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老旧小区,存在基础设施陈旧、活动空间不足、安全隐患较多等痛点难点问题。作为无锡市唯一的国家级完整社区建设试点,稻香社区城市更新项目不断推陈出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聚焦“把支部建进小区”,围绕“如何激发居民公共意识提升自治水平,如何链接社会资源提高使用场景,如何健全协商机制促进小区治理”三个问题,从组织、资源、项目、治理四个方面入手,打造“稻花厢邻”小区党建工作品牌,切实把党的组织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和服务优势,不仅让老小区焕新颜,也让居民群众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小区建设中来。

聚焦·做法
潜心谋划 ·“四进四促”解锁老旧小区的幸福密码
组织力量进小区、促先锋聚能。在溪南新村南片小区成立功能型小区党支部,推行小区党支部、物业公司、物管会成员交叉任职。深入推进执法力量进小区,创新吸纳城管、绿化、环卫、建设、派出所等职能部门党员,为小区党支部注入红色新力量。多部门通过高度粘合,形成治理合力,有效打通党组织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社会资源进小区、促多元聚力。小区党支部梳理党建联盟资源、“三报到三服务”在职党员资源,形成资源清单,与居民需求清单进行匹配,推动资源利用精准化。组建“睦邻”老娘舅、“红邻”一家亲、“乐邻”环保队等志愿服务队3支,开展邻里互助、矛盾调解、环保宣传等志愿服务,让居民“家门口”的服务真正“出圈”。

民生项目进小区、促服务聚焦。深入推进“我为小区办件事”活动和“微光成炬”小区微实事项目,围绕老旧小区改造、老年人送餐、家庭医生服务等居民热切关心的民生问题,先后引入“老少共融”公共空间营造计划,“稻田记忆”居民公共意识提升项目,“乐邻乐助”老年人居家养老项目等项目8个,通过项目化的形式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

协商议事进小区、促凝智聚心。探索推进“三三三”协商议事体系建设,实施组织推荐小区党员、邻里互荐小区能人、公益自荐志愿者“三荐聚首”模式,推荐3名小区主理人牵头协商议事;强化职能部门、专家智库、百姓规划师“三融聚力”,共同为小区建设出谋划策;通过月月恳谈会谋共识、周周议事会谋实招、日日厢邻会谋良策的“三谋聚智”,推进7类8个项目落地,以“组织引领+专业赋能+百姓参与”的形式,共同为小区建设赋能增效。

行动·效应
用心改变 ·“三个转变”激发老旧小区的创新活力
从“局外人”到“参与者”,争做自治“主力军”。“稻田议事厅”沟通议事平台的搭建,有效激发了居民参与的内驱力,年内累计破解城市老旧小区的治理难题12个。针对电动车充电隐患、晾晒区域不够等改造“老大难”,小区党支部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组织设计方、施工方、党员群众召开协商议事会18场,收集各类意见建议23条,协调解决智能充电桩安装、便民晾衣架增设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9个。小区党支部以“身边人管身边事”的方式,充分唤醒居民主动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居民成为小区治理的“主角”。

从“单打独斗”到“多翼作战”,守好资源“主阵地”。在小区党支部的引领和号召下,城管、环保、公安、消防在小区内设立4处巡逻点,定期巡逻摸排居民生活安全隐患。河埒中心小学、无锡爱尔眼科医院、溪南派出所等党建联盟单位组织志愿团队18支,开展红色阅读、法律咨询、健康诊疗等方面活动30余场、服务120余次,受益人群超过2000人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作战,一幅以“稻花厢邻”小区滨锋驿家为圆心的党群相亲新图景已然拉开。

从“满盘沙”到“一盘棋”,育强小区“主心骨”。“有事情,小区谈,有困难,找党员。”党员带头使得“共绘蓝图、共提需求、共商项目、共建家园、共享成果”的小区运营治理体系得到了加强。12名“睦邻”老娘舅成功调解了建筑垃圾清理不及时、房屋漏水导致邻里矛盾等50余个顽疾;“红邻”一家亲围绕邻里互助,解决空巢独居老人用餐、居家安全等实际需求6个;“乐邻”环保队在巡河、垃圾分类等志愿服务开展过程中宣传环保知识、美化小区环境,进一步提升小区居民的文明素养。小区治理逐渐走向精细化,党建与治理相融合,将精细化服务注入小区的“毛细血管”有力彰显了“把支部建进小区”的制度优势。

建言·启示
会心之乐 · 有机融合呈现老旧小区的多元体验
“建支部强引领”的统筹体系是推动多元力量在小区高效协同的强大枢纽。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加强党的领导,推动党组织向基层延伸,健全基层党组织工作体系,为城乡社区治理提供坚强保证。”“把支部建进小区”的实践印证了小区党支部引领的“一核多元”组织体系能有效激发社会力量,围绕群众生活需求,推进小区可持续发展。
“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体系是推动多元服务在小区高效融合的根本途径。面对复杂的居民需求,小区党支部需要主动优化与多样化人群交往互动的嵌入结构,摈弃以往各自为营的弊端,丰富组织动员的场景和载体,从“一元管理”到“多元协作”,整合居民密切需要的商户、企业、学校、银行等不同资源,运用各方人才、阵地等存量资源,解决“治理碎片化”问题,为小区治理发展注入新动能。
“规范民主有序”的协商体系是推动多元沟通在小区高效集思的关键渠道。小区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落脚点,通过搭建议事平台、规范议事流程、畅通议事渠道,借助自我组织、熟人效应、评比激励等方式,让居民群众敞开心扉,树立“主人翁”意识,在全程参与中获得真切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在沟通中提升幸福感和满意度,议出“心声”和“民生”,在建言献策中增强“我是小区主人”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