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讲好南京老字号故事,用“穿越”找寻精神“密码”

老字号,是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的符号。从《大宅门》《乔家大院》到《百年荣宝斋》,文学已然成为今日的人们踏入那些历经百年沧桑老字号的重要路径之一。那么拥有中华艺术四大老字号之一的十竹斋的南京,又该如何用好这张文化名片呢?近日,在南京举行的一场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通过对于长篇小说《十竹斋密码》的解读,进行了一次关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深刻对话。

很古老:还原传统艺术的“来路”

自明末清初胡正言于南京鸡笼山下创立“十竹斋”以来,四百载春秋更迭,见证了饾版拱花等非遗技艺的薪火相传。在快速消费与数字化盛行的今天,如何让这份悠久的文化遗产绽放新姿,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成了亟待解答的时代课题。

谱写国宝的前世今生、重现非遗的印刷绝技……南京作家余一鸣的新作《十竹斋密码》首发《人民文学》,并在卷首语中进行重点推荐:“该长篇小说将时间从今天上溯到明清之际,绝活儿的存亡事关文明载体,手艺的传承事关文化赓续。”

在江苏省作家协会、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南京市作家协会、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十竹斋艺术集团承办的长篇小说《十竹斋密码》作品研讨会上,《人民文学》副主编徐则臣高度赞扬了《十竹斋密码》中附着的历史、文化和专业含量对于当下的小说的可贵:“看小说的时候,在享受艺术、审美、文学趣味的同时,还能了解一部分过去所涉及不到的门类。比如小说里套印、造纸等等,我看完以后不敢说多么了解,但谈到这类东西我不再是‘哑巴’,我也敢去说两句。”

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毕飞宇也对此深有感触:“如果准备不充分,很难把作品写到一个高度上。余一鸣读了那么多的书、读了那么多的资料,这是我没想到的。正是因为他不懈追问、阅读,我看到这次小说的推进方式变化非常大,我作为一个读者特别高兴。”

南京出版传媒集团总经理、南京出版社社长卢海鸣,江苏省作协副主席、南京市作协主席叶兆言等专家都在现场对《十竹斋密码》的书写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该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传播开辟了新的路径,激发了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尊重。除了历史的痕迹外,“而且细节入微,情节生动”。

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李徽昭认为,《十竹斋密码》还原了传统艺术的“来路”,“知识量非常丰富,所有细节性的东西非常到位,在这个题材上是重大的突破”。

“今天这种非遗、地方的形象,写到小说里的机会很多,我们要警惕没有小说结构能力所谓百科全书的写作,两者的边界是很清楚的。”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何平表示,《十竹斋密码》为如何把地方文化资源转换成文学作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很创新:用“穿越”寻找精神“密码”

包括荣宝斋在内,很多百年老字号通过文学、舞台、影视改编的形式,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在今天,如何让当代年轻人和十竹斋共鸣?

记者看到,余一鸣在《十竹斋密码》中不仅进行了历史和现实的双线叙事,还采用了穿越的表现方式,将十竹斋400多年的历史和传承娓娓道来。小说尾声,胡正言通过电脑从古代穿越而来,亲眼见到了复刻重刊的《十竹斋䇝谱》,一页一页地翻看,喃喃自语:“漂亮,比我那时印得还漂亮……”

著名作家、文化学者薛冰点赞《十竹斋密码》将历史和现代融合得非常自然。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编、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振羽对此也有同感,“穿越很自然,人物写得很活,有强烈生活体验”。

“这本书更多还是向普通读者和非专业人士普及十竹斋,这个非常重要。围绕非遗、历史文化的写作,我们也看了很多,但很多作品可能太专业,其实没有起到普及作用。”在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副总编李黎看来,《十竹斋密码》把穿越、爱情、玄幻、历史、文化几种类型融合在一起,特别好看,同时也很适合新媒体方式进行推广和阅读。

穿越,不仅是写作手法上的创新,更是沟通心灵的桥梁。在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光芒看来,《十竹斋密码》中的“密码”,实质上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钥匙,它引领读者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走进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找寻治愈现代社会“时代病”的答案。

“现实历史两条线,不让人感到生硬,小说里有很多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地方”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彬认为《十竹斋密码》有空灵感,构思巧妙。

很当下:更广义的“城市更新”

作为世界“文学之都”,南京对文学创作一直非常重视,从2018年起设立南京艺术基金,对重大题材、重点创作进行扶持和推介,有不少优秀作品获得了省内外的文学大奖。《十竹斋密码》的出版,就是2023年南京艺术基金资助的重要成果。

而从《十竹斋密码》里,不仅可以窥见南京千年文脉的赓续,也是人们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行的探索。

“我读了《十竹斋密码》以后,感觉既是为十竹斋立传,同时也是为南京立传的一部长篇小说。”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春林认为,《十竹斋密码》是某一个侧面的《南京传》,将《十竹斋笺谱》等巧妙地以小说的方式表达出来,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扬子江文学评论》副主编何同彬看来,《十竹斋密码》里塑造了大量的文人群像和工匠群像,传达了文人精神和匠人精神,“给我留下很多启示,我们的文化产业、制造业,应该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汲取经验和智慧。”

著名设计师、作家陈卫新则表示,通过阅读,可以真切感受到一座城市的文脉。“书里除了十竹斋以外还有很多地名地标,都是标志性的,这些书写也让我们看到在不同的时段内城市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更广义的‘城市更新’。”

“这是一部书写南京的好作品。”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南京市文联副主席汪政认为,小说写的是十竹斋,但不仅是对历史、对文化品牌、对技艺传承的书写,更重要的是书写了南京城生生不息的精神。

南京市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冯雯兰,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陈政,南京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王子,南京市文投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姜晓东,十竹斋品牌保护传承委员会秘书长陈卫国等出席研讨会。陈政表示,此次研讨会,除了对《十竹斋密码》进行研讨,也希望对南京繁盛的文脉、深厚的底蕴以及南京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赓续与传播,希望更多作者坚持南京书写,讲好南京故事,创作出更多符合时代要求的好作品,让南京的文学事业更加熠熠生辉。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洁

责编:姚依依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