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温度、湿度都通过智慧云平台调控,每一粒小麦都可以自由呼吸。”麦收时节,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赶到盐城市新合作粮食物流有限公司,10万吨共12幢标准粮仓开仓收粮,满载的运粮车搭载传送带后将小麦输送至仓内,工作人员通过智能化粮食安全数字监管系统,点点鼠标就能查看仓库实时场景、监控温湿度、各类数据统计分析等,开展有效管控。


30公里开外的长荡镇,射阳县供销社农禾农机服务队的数十台收割机、运粮车马达轰鸣,正忙着收割、运载小麦。县供销社近年来全力开展耕、种、管、收全托管服务,小麦长势喜人。“马上就到梅雨季节了,抓住晴好天气,必须抢收。”港南社区党总支书记王留宜对今年小麦的收成很有信心。


仓廪实,天下安。粮食安全关乎国计民生,深入“藏粮于地”、深入实施“藏粮于技”,江苏收粮企业不断改进技术手段,确保夏粮应收尽收,同时智慧化仓储也让粮食的安全和品质更加有保证,截至2003年底,江苏现代型粮食仓储设施覆盖率水平指数超83%。


“智慧粮仓贯穿粮食从入仓开始的整个流程,包括收、储、运、销等等。在这个过程当中,少不了信息化的技术、智能化的装备、科学的管理方式。” 南京财经大学粮食储运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刘强副教授说。该校由唐培安教授带领的“粮食储运工程与技术”团队一直致力于储粮技术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技术突破。


据目前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科学调研报告发现,我国粮食在储藏、运输、加工等产后环节损失量每年在700亿斤以上,接近粮食大省吉林全年粮食产量。刘强认为:“未来粮食收割全程机械化,智慧化仓储必定会缩小粮食产后的损失,要端好自己的饭碗,智慧储粮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手段。”
通讯员 钱祥发 沈祥 金鑫
记者 余萍 王诗宇 曹凯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