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地评线】交汇点评|尽快为高考生补上“防诈反诈课”

日前,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公安分局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发布的一则紧急提醒,引发舆论关注。一名今年刚参加完高考的学生在网上找兼职时,被诈骗分子诱导着将自己的支付宝收款码和银行卡提供给对方,然后将收到的钱再转给指定的“上家”,沦为诈骗分子洗钱的“工具人”。

从往年情况来看,高考过后,往往是招生诈骗的多发期高发期。一些诈骗分子利用高考生急于上名校的心理,打上“内部指标”“机动指标”“保证录取”等各种各样的幌子,引诱考生上当受骗。近年来,高考招生诈骗花样开始翻新,出现了“修改高考分数”“监控发现高考作弊行为”“掌握内部志愿填报大数据”“发放高考补助金”等骗局。除了招生骗局,诈骗分子还利用学生高考结束后急于兼职挣钱的心理,运用话术,骗取所谓的“兼职保证金”“兼职服装费”等等,有的考生在被骗得晕头转向之余,不知不觉帮助诈骗分子洗钱、转移赃款。

高考生由于心智还没有成熟,加上社会经验不足,极易掉入诈骗分子设计的圈套中,轻则财产受损、贻误高招录取,重则沦为诈骗分子的帮凶,触犯“帮信罪”,留下人生污点。为高考学生补上“防诈反诈课”,切实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迫在眉睫。

学校是管理和教育学生的主体,要切实承担起防诈反诈责任。学校除了要认真保管好考生的个人信息,还要提醒考生要保管好个人信息,切勿轻易泄露或晒到网上。同时,要向考生发放防诈反诈宣传材料,介绍什么是通讯信息诈骗,重点介绍高考后填报志愿时、录取时有可能出现的典型骗局,剖析诈骗现象、讲解诈骗本质,增强学生的反诈意识和防骗能力。警方是打击网络犯罪、维护互联网安全的重要机构,要通过网络直播、线上互动、网络连线等形式,揭秘高考招生诈骗套路、诈骗手法,尤其要通过现实案例,以案释法,帮助考生识破各类骗局,切实提高考生的防诈警惕性,减少不必要的财产损失,确保人身和财产安全。

从以往警方查处的“后高考时期”诈骗案件来看,诈骗分子之所以诈骗得逞,不少是由于考生家长“病急乱投医”造成的。这些家长一听说“低分能上名校”“内部指标”后,迫不及待地点开链接,输入身份证号、手机号、银行账号等相关信息,将大量钱财拱手交给诈骗分子。因此,考生家长要切实担负起防诈反诈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自觉做到不偏听、不轻信虚假高招信息,教育孩子高考查分、报志愿、录取结果等关键信息,一定要认准各级教育考试院、权威媒体等发布渠道。孩子假期兼职时,要教育孩子从正规网站获取信息,切忌因一时的焦虑和冲动,被侥幸心理蒙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孟亚生)

责编:丁叮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