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连发高温预警,各类清凉防晒产品也持续热销,街头经常能看到各类“武装到牙齿”的“养蜂人”防晒套装。据艾瑞咨询联合相关品牌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防晒服配市场规模达到742亿元,预计2026年将达958亿元,其中防晒衣占比将超50%。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关于防晒衣产品随处可见。“冰氧凉感”“银离子抗菌”“UPF50+”......商家打出各类宣传卖点,引得消费者眼花缭乱。防晒服究竟“科技感”满满,还是“智商税”?过度防晒有没有健康风险?
正值天猫“618年中狂欢节”,记者梳理防晒衣热卖榜发现,排名前十的品牌价格主要集中在100元—200元区间,销售量最高的一个商品已售出40万件以上。这些商品介绍页面多标注防晒指标UPF数值,但不同商品的防晒值相差较大,有些显示UPF50+,有些则显示为UPF100+、UPF300+。
国家标准《纺织品 防紫外线性能的评定》提出,样品UPF大于40,且T(UVA)AV小于5%时,可称为“防紫外线产品”。在商品标签的实际标注中,当40<UPF≤50时,应标注为“UPF40+”;当UPF>50时,应标注为“UPF50+”。
这意味着关于UPF值,存在一些商家夸大其词的现象。专家解释,UPF50+已经能够阻挡98%以上的紫外线,对于日常防晒来说已经足够。更高的UPF值,如100+、200+乃至更高,虽然理论上可以提供更细微的额外保护,但在实际应用中,这种差异对普通消费者来说意义不大。
在采访中,不少消费者表示会关注购买产品的防晒能力,但并不了解究竟如何辨别商品的防晒值。“选专门做防晒服的品牌应该比较有保障。”“买品牌的,有标注可以防紫外线的应该就可以。”是不少消费者的态度。
“我还比较看重防晒服的材质。”51岁的南京市民倪女士记得,以前防晒服类似防水塑料,偏硬的材质,穿着并不舒适,并不像现在布料“滑滑的”又很好看。事实上,防晒衣进入中国市场不过十余年的时间,在一些消费者印象中,最早的一批防晒衣在穿着体验上并不舒适,“闷出一身汗”因面料导致皮肤过敏的情况时有发生。随着消费需求的提升,从小众走向大众市场的防晒衣越来越“卷”,不仅更加重视防晒性能,在外观、面料、轻薄程度等方面均实现升级迭代。
在工艺、肤感、防晒值差不多的情况下,防晒服的价格差异很大。走访线下商场,防晒服的价格比线上整体翻了几倍。户外品牌防晒服价格都在千元级别,老牌运动品牌防晒服在500元—1000元之间,一些快时尚和传统时装品牌的店铺里也不乏防晒服出现。但很多产品和市面上防晒服“长得很像”,却并未标注任何防晒信息。
不仅如此,最初以女性为消费主力的防晒衣正在被更加多元化的消费群体接纳,儿童防晒衣、男性防晒衣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市面上。25岁的张先生告诉记者,因为平时骑车运动时对防晒的要求比较高,自己选防晒服最大的诉求就是“包裹得足够严实”,除此之外“价格越低越好”,在他看来,UPF值都是噱头,衣服只要能把皮肤遮盖住,就有防晒作用。
“普通衣服也有一定的阻隔紫外线的功能,但效果比起专门的防晒服可能还是差一些。”江苏省第二中医院整形美容科副主任医师丁小杰建议,如果大家不想选择防晒衣,可以尽量选择颜色较深的普通衣物,这样衣物对紫外线有吸收作用,而不会让紫外线到达皮肤。
夏天是痱子、皮炎、湿疹高发的季节,如果出汗后长时间闷在衣服里,会容易引起皮肤病的发生。无论是普通衣物还是防晒服,尽量选择吸汗、透气或速干的面料。尤其是老年人,年纪大后出汗增多,皮肤正常的代谢屏障又减弱,丁小杰建议老年群体尽量穿着全棉的、颜色深的衣物来防晒,也不要在正午紫外线最强烈的时间长时间出门活动。
“晒多了担心会容易得皮肤癌。”“大众审美是白皮,所以不由自主地开始重视防晒。”“防晒霜、防晒口罩、打伞,早晚也要涂美白精华。”在采访中,不少人反映,受到社交媒体和大众审美的影响,自己的防晒美白焦虑越来越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对自己皮肤状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注意防晒是好事。”丁小杰表示,防晒是皮肤科医生多年来强调的重点,不做好防晒可能会造成急性晒伤,慢性的光老化,加速皮肤衰老,严重的可能形成皮肤肿瘤。紫外线对人体来说是一把双刃剑,紫外线照射到人体皮肤表面可以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让维生素D在肝脏羟化酶的作用下转化为具有活性的25-羟基维生素D3,加快钙质吸收,为身体带来补钙的作用,预防小孩子佝偻病等等。研究显示,年轻女性群体过度防晒,可能更容易造成骨折。
丁小杰提醒,要做好防晒,也要警惕商家的过度营销,选购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不要购买以次充好的产品。此外,还应结合不同的场景选择合适的防晒方式:比如在海边、滑雪场等场景下,选择高强度的防晒霜和防晒装备,早晚通勤紫外线弱时可以选择防晒指数较低的产品。“需要注意的是,现代人多在室内工作活动,电脑手机屏幕蓝光辐射强,也可以选择防蓝光的防晒霜。”
实习生 卢雨辰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蒋明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