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地评线】交汇点评 | 莫用“名校标签”放大就业焦虑

近日,安徽某乡镇公务员岗位拟录用一名斯坦福博士引发关注。在不少网友看来,斯坦福博士与乡镇公务员之间,是“高学历”与“低就业”的关系,有人因此产生“名校毕业都不好就业”的感受,陷入焦虑情绪之中。

网友的感受并非毫无道理。对斯坦福大学物理学博士而言,乡镇公务员并非专业对口的就业去向;基层干部履职所需的勤政务实、敢于担当、为民服务、清正廉洁等品质,也无需通过世界一流大学深造培养。但据此得出“学历失去含金量”“宇宙的尽头是编制”等结论,以偏概全徒增就业焦虑,大可不必。

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以宿州市公务员局的公告为例,今年录用两批共计434人,其中唯一的博士就是这名斯坦福大学博士,可谓“凤毛麟角”。可见,“名校也不好就业”的结论站不住脚,加之我国人口规模巨大,个别就业案例的参考价值很有限。更何况,学历与就业、就业与成就之间,本就不能画上等号。陶行知先生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学博士,学成归来后在高校教过书,之后扎根乡村教育实践,形成了关于乡村教育的思想理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后人敬仰陶行知先生为教育家、思想家,可在当时人们未必能理解这位大学教授放弃高薪厚禄的选择。当然,不是每名扎根基层的名校博士都能成就伟大事业,但只要历史的星空中闪烁着这些令人安心的力量,我们就无须因名校博士的“向下”就业而紧张。乡镇机关也许不大,但乡村振兴的舞台无比广阔,只要肯闯肯干,高学历人才也能找到施展才华的空间。

一些在传统观念中无需高学历就可胜任的岗位,如今也迎来了更多的高学历工作者,这是社会平均学历提升的结果。与其说这是学历的贬值,不如说这是社会经济发展催生了新的职业观就业观人才观。当前求职者的就业压力普遍较大,观察就业现象时,不妨把“名校”“乡镇”等标签放到一边,多尊重求职者的个人选择。“学历的终点是奋斗的起点”,学历未必要和特定的就业岗位挂上钩,尤其无需用薪资标准来衡量。一个包容有活力的社会,应允许求职者自由选择“向上攀登”或“向下扎根”,在丰富的实践中找到人生出彩的舞台。

也应看到,人们对这位斯坦福博士就业去向的关注,也蕴含着“人尽其才”的期待。纾解就业焦虑,不仅靠观念上的变革,更需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人才、爱惜人才、保护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氛围。当人才的流动更加顺畅、人才的发展更有保障时,我们看待名校博士的“向下”就业,就能更加客观从容。

(袁媛)

责编:胡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