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767.10公斤!麦田里的优等生“马兰1号”再交满意答卷

眼下,全国大规模小麦机收已结束,部分小麦主产区的收获进入扫尾阶段。这个三夏,总台记者在河北辛集,记录了一位小麦专家的特殊麦收。为什么说特殊呢,因为在他的麦田里,种植的都是来自全国的小麦品种,这些品种今年的产量如何?一起去看看。

三夏的大忙时节,每天天一亮,小麦专家郭进考就会出现在河北辛集的马兰农场,他要观察小麦育种田里2000多份试验材料的长势,记录数据,像选出试验田里的小麦“优等生”。

先前培育的“优等生”,每年收获时都能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像郭进考培育的小麦良种“马兰1号”就曾创下过亩产863公斤的单产纪录,现在,交答卷的日子又到了。

郭进考在马兰农场的试验田里,成规模种植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小麦良种,他要让农民自己来选择心目中的“良种”。

河北省连续11年粮食产量超过700亿斤,但人均水资源量只有300多立方米,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500立方米的“极度缺水”标准。近两年,郭进考把科研力量投入小麦根系发展的培育,他培育的小麦品种可以深入地下2.5米到3米,吸收并有效利用地下土壤中蕴含的水分。

河北省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 郭进考:过去河北省小麦用水量是120个亿,现在大体是60个亿,水下降了一半,产量由亩产不足200公斤,提高到现在亩产400多公斤。水少用了一半,产量翻了一番。

“马兰1号”新突破

据了解,“马兰1号”去年成为列入农业农村部主推河北省唯一的小麦新品种,去年推广种植500多万亩,是河北推广最快的小麦品种之一。就在距离马兰农场不远的石家庄晋州市周家庄乡,种植了四千亩“马兰1号”,这也是郭进考培育的良种第一次交到农民手里种植。

一大早,周家庄开始收割小麦,测产也随之开始。来自中国科学院、山东、河南、北京以及河北当地的小麦专家,分别对“马兰1号”小麦测产编组,大家都在期待最终的结果。

在测产之前的几天,石家庄连续出现了40摄氏度的高温天气,小麦水分蒸发很大,这无疑会对测产结果产生影响。不止如此,测产过程中,意外也发生了。

由于收割机行进速度太快,收割过程中出现了比较严重掉籽,这也会造成减产。随着农机手调整收割速度,测产继续。

现场实打实收专家组组长 河南农业大学教授 郭天财:我们扣除千分之一的杂质,最后平均亩产是767.10公斤。大面积方亩连片能超过750公斤,这个产量是可喜可贺的。

听到公布的数字,郭进考很满意,这次测产的是晋州农民自己种出的“马兰1号”小麦,面积在100亩以上,而且成方连片,实现了“从专家试验田到百姓生产田”的新跨越,在郭进考看来,小麦单产纪录,只有农民自己创造的才能作数。

河北省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 郭进考:它能带动大面积生产,可复制、可学习、可利用。现在粮食安全单产提升行动,小麦就是亩增产在30公斤左右。如果按这个水平提高,我们完全可以推动实现粮食单产提升行动这个目的。

责编:王建旸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