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2017年起,调整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6月8日是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下,江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已经开启。今年,江宁将开展非遗传承实践、端午习俗文化活动、“文化江宁 遗脉相承——江宁区文化遗产专题图片展”等非遗各类展览展示活动。以非遗进景区、进商圈、进校园,营造出非遗传承的浓厚社会氛围,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当代生活、体现当代价值,成果全民共享。
多场活动,讲好非遗故事
美轮美奂的舞台灯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创意十足的表现形式……5月25日,在谷里街道文体中心剧场,2024年江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月”(以下简称“非遗月”)在江宁自主创编的大型歌舞剧《茶·忆江南》首演中启动。
“通过这部剧可以了解到江宁的茶文化历史,以茶为媒,用歌舞剧的形式把江宁文化传递出去,展现江宁非遗特色。”江宁区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陈宜娟介绍,该剧创作灵感来自中国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该技艺已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通过原创文艺作品展演的方式,讲述江宁非遗故事,做好非遗传承保护。
以“保护传承非遗 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时代华章”为主题,今年江宁的“非遗月”精彩不断。自5月25日起至6月26日,百家湖文化中心、湖熟街道杨柳村、钱家渡、百家湖商圈、秣陵街道观音殿等地将会上演多场非遗主题特色活动,涵盖非遗购物节、非遗市集、传承人对话、非遗保护工作成果图片展、非遗体验馆文创产品展、非遗巡游、非遗展演、非遗手工等近20个项目。让广大群众近距离感受非遗之美、文化之韵,营造全社会关注、保护和传承非遗的浓厚氛围,更好推动江宁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非遗月”恰逢端午节,多样化的文化产品,既丰富节日文化生活,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如今,“非遗月”已成为江宁宣传展示非遗保护成果、提升全区非遗保护意识的重要时间节点。
文物普查,盘点丰厚家底
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作为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历史的不朽见证。
4月,江宁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在东山街道率先开启,江宁成立文物普查工作小组对东山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文物普查工作。“目前街道试点前期工作已完成,正在对野外调查采集的数据进行电子化处理和数据审核工作。”江宁区文旅局文化遗产科工作人员介绍,整个文物普查工作将持续2年时间,后续将会对江宁其余9个街道及长江江宁段、秦淮河江宁段开展文物普查工作。
5月7日,江苏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培训班(第二期)在江宁开班。会上交流汇报了在东山文物普查情况,试点工作期间,通过文史资料查询、地方学者和文物志愿者座谈会、线上公开征集、社区口碑调查等形式共收集线索53条。依据“四普”分类的最新标准,初步筛选出符合上报要求的新发现资源点10处(11个点位)。
作为江苏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5家试点之一,江宁是南京文化景观与历史文化遗产富存之所。长江文化、秦淮河文化、湖熟文化在这里融汇,秣陵、丹阳、湖熟西汉侯国的历史文化在这里沉淀。南朝石刻、阳山碑材、南唐二陵、郑和墓等文化遗产在江宁的山水人情之中独具魅力。目前全区共登记各类不可移动文物241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98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122处。馆藏可移动文物8370件(套),其中一级文物8件(套),二级文物42件(套),三级文物919件(套)。
传承保护,弘扬传统文化
将真金配比、化金条、拍叶、做捻子、落金开子、沾金捻子……金箔锻制的12道工序葛才金早已烂熟于心。据他介绍,最重要的几道工序就是“打箔”,经由3万多次的捶打,方可打出薄如蝉翼、柔似绸缎的金箔。今年,葛才金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尊重非遗传承人的价值和创造主体地位,是江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特点。如今,江宁基本建成名录体系完备、梯次合理、传承有序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进一步挖掘和鼓励更多非遗传承人走上更大舞台,目前,全区共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83名。
熠熠光华的金箔、欢腾雀跃的麻雀蹦,唇齿留香的雨花茶……传统非遗代表性项目在非遗传承人手中正绽放新光彩。数据显示,目前江宁拥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4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项(雨花茶制作技艺、金箔锻制技艺),省、市级非遗项目39项,建成省级非遗工坊1处(周岗红木雕刻)、“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示范项目1个(金陵水乡·钱家渡),每年开展非遗主题活动400余场次,非遗项目数量和保护传承质量稳步提升。
为了保护、传承、利用好传统文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近年来,江宁文物保护和考古勘探工作扎实推进、成果斐然;博物馆行业改革发展提质增效、活力迸发;非遗系统性保护利用焕发活力、绽放光彩。江宁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江宁将通过不断健全保护名录,加强区域性整体保护,创新开展工作等构建起江宁特色鲜明的非遗活态保护传承体系,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促进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社会治理、民生改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