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你好,这里是江苏!| 草堰:千年盐运古村 今朝重焕生机

草堰村位于盐城市大丰区南端,西临串场河,与兴化市灯塔村隔河相望,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

草堰古称草埝、草埝场,在春秋战国时期成陆,秦汉时期,人们就在这里从事渔业、盐业活动。宋代,因范仲淹在此以竹草围堰,遂更名为“草堰”。明清时期,这里成为淮南、淮北盐场的主要盐运集散地。2014年11月,草堰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20年4月,又入选江苏省传统村落名录。

草堰村是一个村居合一的古村落,现存五街十二巷,仍保持明清建筑风貌。村落街巷内保留有唐、宋、元、明、清古井54口,其中唐代钱家古井、关岳庙宋代井、宋代义井、明代真际庵井和西方庵井等绝大多数还在正常使用。草堰村文化底蕴深厚,除了拥有古街道、古民居、古井,还有古闸、古桥、古码头、古石刻和古墓。

草堰村建于明朝末年的钱氏卷瓦楼

整个草堰有省、市、区级文保单位23处。宋天圣二年(1024年),范仲淹出任泰州西溪盐仓监时,目睹捍海堰久废不治,风潮泛滥,田庐淹没,饿殍遍野,便上书朝廷,招集兵夫4万余人修筑捍海堰。后人为纪念范仲淹,便把捍海堰叫作“范公堤”。如今,村落东面还有保留完好的宋代范公堤。

草堰的传统文化以盐运为核心。2001年,江苏省政府命名草堰为“古盐运集散地保护区”,这是中国唯一一个以海盐文化为内涵的历史文化保护区。眼下,草堰村正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打造特色旅游线路,助推乡村旅游发展。

文字:白雪

图片:周天琦

美编:郑诚

翻译:卫鑫

鸣谢:盐城市大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责编:刘春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