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何以中国 运载千秋】何以“活色生香”? 解码大运河背后的“中式IP”,让世界更懂中国

千年运河,润泽众生;十年世遗,与河共兴。

这是生生不息的千年。沿着水流,大运河在南来北往中走过了千年荣光。它使千里之境连为一体,也在漫长时光中流淌出了独特的运河文化与两岸的人间烟火。载一船灵动,纳一胃美食,装一胸开怀……从饮食再到住行,大运河无不塑造着沿岸百姓的生活。

这是需要想象力的十年。申遗成功十年间,大运河在保护传承中焕发新生。运河之上,货轮、游船往来不息;运河之畔,水清、岸绿、人欢。放眼世界,今天中国的运河伙伴遍及世界五大洲。

百舸争流后,又水过无痕。如今,在运河两岸静静流淌着的,是历史沉淀下的文化底蕴,是不加粉饰的风土人情,是两岸人家的烟火日常,也是扎根在此处的美好生活。

皂河船闸是水上运输“咽喉”,北煤南运的主通道,也是国内第一家日船舶通过量突破百万吨的内河船闸。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筠 摄

千年运河烟火,百种人间食事。

运河畔的千年繁华生生不息,蕴藏着满满的人间烟火气。两岸百姓因地制宜“靠水吃水”,接受着江湖河鲜丰饶的馈赠,烹调出独具“运河风味”的珍馐佳肴。大运河繁荣了沿线一座座城市,也形成一道美食长廊。运河从北至南贯穿了京菜、津菜、鲁菜、苏菜、浙菜五大菜系。南来北往中,风味迥异的美味美食得以相逢,互相交流、碰撞。

“东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称赞的就是淮扬菜,它的诞生与成名均与大运河息息相关。扬州处于长江与运河交流的水上要冲。这也影响了扬州的方方面面,包括美食。后期随着大运河的持续开凿,扬州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吸收了南北方不同的食材制作方式,集百家之长,融会贯通,形成独有的淮扬菜。而盐运在扬州的空前繁荣也让淮扬菜进一步名扬天下,清康熙年间《扬州府志》称:“涉江以北,宴会珍错之盛,扬州为最。”

淮扬菜代表——大煮干丝 图片来源:淮安发布

运河不仅孕育了淮扬菜,也“送来”了鲁菜代表——德州扒鸡。康熙年间,一个烧鸡的手艺人总会在德州的码头叫卖烧鸡,卖给运河上南北航行的商人,因为味道好,德州扒鸡的知名度通过在运河沿线传播开来,甚至传到了京城,最后作为贡品进入了宫中。随着铁路等陆运的发展,德州扒鸡更是火遍全国。2014年,德州扒鸡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鲁菜代表——德州扒鸡 图片来源:山东发布

“丰草繁花碧水流,河曲千载济沧州。”运河赋予沧州旖旎风光,也让美味的羊肠汤闻名遐迩。追溯沧州这碗羊肠汤,与漕运发展不无关系。羊肠汤是码头船工、搬运工最爱的美食之一。过去,大运河沧州段货物运输量大,码头搬运是个苦力活,一碗热乎乎的羊肠汤,配着烧饼或者大饼窝头,不仅补充能量,也能褪去疲乏。今天,不少老沧州人仍会喝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肠汤,再到大运河畔感受秀美风景。

河北沧州羊肠汤 图片来源:网信河北

大运河的老味道触动着舌尖,讲述着一座城市的故事,留下充满烟火气的记忆。最终,融入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渐渐成为众多运河儿女心底的乡愁。这场“流动的飨宴”,让岸上的生活有了牵系。

平凡的大运河,惠泽千年枕水人家。灵动之水,影响了人们的聚落,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也让沿岸的建筑都透着一股“水灵劲儿”。纵穿南北11个纬度的大运河,既细细雕刻下诗意江南,又以磅礴伟力勾勒出北方的恢宏,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建筑风格和营造体系。

大运河园林秀色如许,兼具北方之雄南方之秀的扬州园林最具盛名。江苏扬州在运河南北流程的居中段落,而且毗邻运河和长江的交点。这里的园林既有大量江南园林小品的情调,又有皇家园林金碧辉煌、高大瑰丽的特色,自成一种风格。其中,北方皇家园囿的气势,后者得益于清代康、乾二帝反复南巡的推动。以盐业经济为基础,南巡所经的行宫、寺院、山水、私宅等园林形态在短时间之内横空出世或焕然一新,整合了各地的景观因素。

邗江胜览图 清·袁耀 故宫博物院

南来的瓦,也造就了北方的院。大运河之畔的天津杨柳青古镇,楼、亭、榭、廊……江南水乡元素错落镶嵌在这座北方古镇里,仿佛江南建筑沿河北上,在这片北方大地重新扎根。大运河运来的不只是货物,还有运河沿岸的建筑艺术。杨柳青是运河重要码头,而大运河连接着诸多江南城市,这些建筑形式通过大运河上来到杨柳青。杨柳青古镇虽然是五方杂处,但建筑风格却不是简单的大杂烩,而是借着运河汇集了南北建筑的精华。

在河南巩义市康店镇的运河边有一处建筑群,庄园临街建楼房,靠崖筑窑洞,四周修寨墙,濒河设码头,集农、官商风格于一体,布局严谨,规模宏大,这便是“中原活财神”康应魁家族的庄园。这是一座集“古、大、雅、美”于一体的恢宏建筑群,被称为 17到18世纪华北黄土高原封建堡式建筑的代表,是隋唐大运河河南段的历史见证和重要文物保护单位。

徜徉于流淌不息的运河之上,亦是沿岸百姓的美好向往。在千年后的今天,“生活着”的运河场景越来越多元。精心打造的亲水公园、依河重建的古城景区,抑或逆袭蝶变的运河渔村、新旧呼应的“文化长廊”……今时此刻,万顷碧波依旧连通南北,映出的惠民图景更为生动。

这是生活着的千年运河,这是人民的“幸福河”。运河的气息是两岸的烟火,是沿线城乡居民满满的憧憬和期待,是新时代建设者们奋斗的决心和冲天干劲。

两千多年来,大运河文化一直是一个动态开放的文明。内部外部的循环流动,南北方的沟通交流,让中国各区域的文化与知识在此平衡,成为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重要线路。

中国大运河贯穿中国南北,也让中国与世界连接。

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中国游历了17年,他也是元朝的官员。他从元大都出发,沿着大运河前往扬州赴任。马可·波罗记录下了运河沿岸商贸繁荣的场面,之后根据他口述整理的作品《马可·波罗游记》记录了他在中国的所见所闻。这些文字记载,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对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是未来中外文化交流的有力推动。

而随着新航路来到中国的传教士利玛窦,京杭大运河也成为他沟通中西方文化的纽带。利玛窦沿着京杭大运河乘船北上,带着西学开启了与中华文化的交流之路,拉开了“东学西用”的潮流之幕。

在当下全球化的潮流中,大运河成为向外展示中华物质文明与文化风采的舞台,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在水上交汇。

中国大运河、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基尔运河、曼彻斯特运河……大运河的“世界朋友圈”越来越大。连续举办十六届世界运河城市论坛、举办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推出首部中国运河通志《中国运河志》……流淌2500多年的古老运河,寄托着人类互联互通、共享资源的美好愿望,展现着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多元互鉴的格局胸怀。

2023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开幕。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吴胜 邵丹 摄

大运河是绵延千年的历史文脉,是穿越南北的水运动脉,也连接过往与当下。大运河作为巨型文化符号,蕴含丰厚的传统文化遗产。它携带着驱动国家“一直进取”的文化基因,浩浩汤汤,奔向下一个十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徐亦丹

责编:刘雨霏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