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地评线】姿正腔媛 | “通话膨胀”的时代,我们还能不能“好好说话”

“杀疯了”“大无语”“笑不活了”“绝了绝了”……夸张极致的表达方式,越来越成为网生代的日常交流习惯。多字叠用、大词小用、无梗不用,这种不断拉高情绪阈值的语言风格,引发人们对于“通话膨胀”的担忧。

“通话膨胀”,就是语言的通货膨胀。早在二十世纪前半叶,著名社会学家李安宅就写下一篇题为《论语言的通货膨胀》的文章。他认为,如同制币与其背后的财富不匹配而产生的通胀,语言和语言背后的思想、感情的不匹配,就是语言的通胀。正如这位学者早年的洞见,互联网时代,表达需求的急剧增加和注意力资源的有限性,为语言的通货膨胀提供了极大动力。使用夸张化、情绪化、戏剧化的语言能够带来一种“尖叫效应”,似乎能够让平平无奇的文字瞬间充满色彩,让读者或听众仿佛能“听见”说话者的声音,语言的通胀在互联网的土壤里肆意生长。

“通话膨胀”具有双面性。一方面,它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形式,使得网络交流更加有趣,也是文化创新的生动表现。另一方面,过度依赖夸张表达可能会削弱语言的深度、精确性和丰富内涵,造成情感表达的同质化、浅薄化甚至粗鄙化。当一切都被描述为“最”和“极”时,真正的极端体验就失去了应有的分量,也会让交流者陷入自我编织的浅薄陷阱,如“失语症”“讨好”等等。此外,它也可能引发一种不切实际的期望设定,即生活必须是连续不断的高潮和戏剧性事件,进而影响人们对生活的感知和满意度。语言是思维的投射,当小学生也满嘴网络流行语,当我们的主流媒体也满屏“泼天富贵”“配享太庙”时,予以审视和反思是必要的。

虽然信息过载、表达夸张的“通话膨胀”已成常态,但我们仍然能够并且应该“好好说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最重要的是保持真诚,不要为了讨好他人而失去自我。在不断变化的互联网环境中,不随波逐流、不过分迎合,在“乱花迷人眼”中展现“天然去雕饰”,或许更能获得持久且有深度的关系和交流。如果感到“失语”或“词穷”,不妨适时抽离网络世界的“茧房”,读一读文学经典、看一看世间百态,在思想的淬炼和情感的沉淀中涵养语言审美,品味语言的本真魅力。

语言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倒也不必为“通话膨胀”太过担忧。每一代人都会在语言的土壤中播下新的种子,催生出反映时代特征的新词汇和表达方式,留下来的语言也都经历了大浪淘沙的筛选。社交媒体时代的“通话膨胀”,并不会妨碍人们对深度表达的追求与向往。相反,那些深刻、有见地、触动人心的文字,在信息的洪流中因其稀缺性和独特性,显得更加珍贵和必要。文字的力量是恒久而深远的,每一位真诚表达、好好说话、珍惜并善用文字的个体,都是塑造未来语言文字面貌的雕刻者和创造者。

(陈立民)

责编:袁媛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