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年轻干部政治教育研究中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些年来,央地协同、产业集聚的数字化发展格局加快构建,数字经济的地位更加稳固、作用更加明显。江苏作为经济大省,产业基础、科教资源、营商环境、市场规模具有比较优势,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大创新力度,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
一、厚植数字经济发展沃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我们要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一是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扎实开展“数据要素X”行动,发挥数据在生产、经营、决策等业务流程以及个性化定制、供应链金融等新场景中的作用。建设数据要素两级交易市场,鼓励数据产品开发和流通。二是建强新型基础设施。加快5G、千兆光网、移动物联网等规模部署,建设高速泛在、安全可控的融合性基础设施。统筹全省“算力+算法+应用”协同发展,深化算力赋能智能制造、低空智能网联等行业应用。三是畅通“科创+人才+产教”良性循环。加强环太湖、南京、徐州“三大科创圈”建设,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改革专业教学体系,培养适应现代化产业发展需求的“科技领军者”“新工科人才”和“数字工匠”。
二、加快传统产业焕新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产业数字化,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释放数字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我们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数实融合强省”。一是实施设备更新行动。引导链主企业率先应用新型智能制造装备,促进设备成熟迭代和应用推广。鼓励机械制造等重点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打造一批智能场景、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二是实施产业链提升行动。依托省内优秀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综合型+特色型+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加快工业互联网规模应用,实现全链条优化。三是实施数字赋能行动。提供“智改数转”诊断服务,消除企业“缺方案、不会转”顾虑。提供普惠服务、基础数据等资源,解决企业“缺能力、不敢转”难题。实施共享制造、集采集销、产业链融资等惠企政策,缓解企业“成本高、不愿转”压力。四是实施“育强引优”行动。在电子信息、软件等优势领域,培育“链主”企业,带动所在及关联产业整体发展。挖掘电商、数创等产业潜力,提供“小快轻准”数字化产品应用,培育一批数字高新企业、科创“新物种”企业。在核心数字产品等领域,招引一批旗舰型企业,实现“引进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的雁阵效应。
三、促进新兴产业建圈强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重点领域数字产业发展,聚焦战略前沿和制高点领域,立足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增强产业链关键环节竞争力,完善重点产业供应链体系,加速产品和服务迭代。这就要求我们加快技术、产业、城市之间耦合联动,在融合发展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世界级数字产业集群。一是提升集群发展能级。发挥徐州智能制造装备、常州智能制造装备、苏州生物医药三大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示范引领作用,全力打造“5101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体系。围绕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开展精准招商引商,构建集群发展格局。二是强化跨界深度融合。加快新兴产业跨领域、跨产业、跨集群深度融合,打造一批“物联网+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装备”“高端软件+轨道交通”等产业跨界融合应用场景。支持建立新兴产业集群创新联盟,以延展分工合作、外包服务带动等新模式,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向高附加值、高端化、精细化跃升。三是做优做强服务配套。建设运营一批产业支撑服务平台,促进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要素集聚共享,推动产业链、创新链、生态链在集群内有机融合,为集群企业提供一站式基础配套和精准服务支持。
四、筑牢未来产业发展根基
未来产业代表着科技和产业长期发展方向,在发展成熟和实现产业转化后,能够对国民经济形成重要支撑和巨大带动作用,需要锚定发展路线,坚持创新驱动和合作共赢,以未来产业开创产业未来。一是营造创新包容环境。紧扣未来产业体系,建设创新策源实验室、未来产业科技园,优先发展第三代半导体、新型储能、新材料等成长型未来产业,以场景应用为牵引,加速未来网络、通用智能、虚拟现实等产业化进程。以容错包容的态度看待未来产业,鼓励技术突破、成果转化、场景应用等探索创新。二是突出原创技术供给。在量子科技、基因技术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集聚产学研用优势力量,加强颠覆性技术多路径探索和供给。在南京、无锡、苏州等先导区建设一批孵化基地,为未来产业企业提供科技研发、技术熟化、资本市场对接等专业服务。三是深化双向开放合作。充分发挥江苏“一带一路”交汇点、长三角重要一翼优势,加强科技创新联合攻关,深入对接京津冀、粤港澳等科技创新资源密集地区,构建跨区域未来产业协同发展体系。支持省内未来产业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创新交流,实现先进技术“引进来”、原创成果“走出去”。
(执笔人:朱海洋,省委党校第7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三班学员,徐州市数据局规划协调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