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地评线】新华时论 | 给科技创新多些“试错空间”

重大创新不易。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薛其坤,在追寻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征程上曾经遭遇诸多失败。他常跟团队成员分享,“如果我们的科学研究达不到预期目标,只能证明我们的学术判断不一定正确,这是改进学术判断、提高学术能力的一个好机会。即使失败,那也只是说明此路不通,也算是科学上的一种贡献,是在探索正确路上的一次努力。”

科技创新尤其是基础研究,其本质就是突破现有知识的边界,在这个过程中,失败绝非偶然。每一次失败都像一把量尺,测量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探测到现有认知的边缘地带,其本身也是科学研究的一部分。钱学森先生的名句“常常是最后一把钥匙打开了门”,讲的也是同样的道理:科学探索就是把每种可能性都试一遍,如果前面都试错了,那剩下的最后一种可能性必定成功。可见,失败是通向科技创新顶峰的必经之路,宽容失败、允许和鼓励试错,也是尊重科技创新规律的必然要求。

宽容失败、鼓励试错,党中央出台了相关文件,不少地方也在进行探索,但实践中面临的难点和堵点依然较多。比如,不同研究领域出成果速度不一样,但人才计划却都有非常严格的年龄限制。再如,一些科研单位花费很大力气高薪聘请顶尖科学家、高层次人才后,希望立马就能搞出一番成绩。缺乏耐心和宽容,对科学家本身也是一种压力。要改变这一现状,要求我们在制度设计、评价机制、资源配置等方面作出系统性调整。首先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看到最终的科研成果,也要看到科研过程中的奇思妙想、创新火花以及从失败中汲取的教训和启示。同时,要为科研工作者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时间保障和宽松自由的环境氛围,让他们能够在没有过多外界压力的情况下,安心尝试、反复试错,减少因短期成果压力而导致的急功近利行为。

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是以千千万万科研人员和企业的大基数试错为“底座”铸造出来的。不管是从0到1,还是从1到100,都应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氛围。深圳作为中国最具创新活力的城市之一,其独具吸引力的一点,就在于为年轻人和创业团队提供了充分的“试错空间”。许多孵化器不会因为项目初期的失败就撤资或终止合作,而是会和创业团队一起分析失败原因,提供辅导资源,帮助他们从失败中学习,快速调整策略或方向。华为内部有个“千金换将”的美谈:“浪费一千个亿,培养一个徐直军。”华为今天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源于其超级强大的试错、容错承受力。实践告诉我们,今天为科技创新开拓的“试错空间”,可能就藏着明天开启成功的那把钥匙。

当然,宽容失败是一枚硬币,也有另外一面。宽容失败不等同于放任失败,否则,就会陷入科技创新的“宽容悖论”——“只能成功,不许失败”会窒息科技创新,而“宽容失败”又会产生阻碍科技创新的因素。化解这一悖论,就要明确容错的科学边界与合理范围,制定相应的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以及容错机制运行规程,以便于判定哪些错该“容”,哪些“错”不该容。在这个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支持和保护科技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合法权益,以消除对创新风险的顾虑和担心,为科技创新中的先行先试探索和颠覆式创新“保驾护航”。(陈立民)

责编:袁媛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