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腐败病毒的入侵,警示教育可以说是一剂“醒脑良药”。6月25日,全省警示教育会召开,四个“时刻警醒自己”的明确要求,发人深思。
在反腐败斗争和党风廉政建设中,警示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别是随着党纪学习教育的深入推进,我省各地党组织密集开展警示教育活动,相关话题也在网络上不断升温。
实际上,这些年,各地纪委监委不光是查办案件,在警示教育上也下了很大功夫。除了组织旁听庭审、参观监狱这些常用做法,各地花了不少心思,探索出了很多新形式。
就拿最近来说,党员干部去得较多的,是各地的警示教育基地。笔者注意到,今年不少警示教育基地都在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变化,有的及时更新展陈内容,对照“六项纪律”逐一剖析案例;有些采用数字化技术,针对不同观展群体展示更加贴近的教育内容。一些地方纪委监委在案件查办期间,就已经同步发掘警示教育鲜活素材,深入剖析留置对象从“破纪”到“破法”的堕落轨迹和心路历程。
这些变化调整,都是为了力求“精准滴灌”,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
实事求是说,警示教育看似简单,要抓好抓实并不容易,最怕的就是“隔靴搔痒”,别人的教训不能“疼”在自己身上。
警示教育搞得好了,党员干部会深受触动,有问题的人甚至主动交代问题;搞得不好,受教育的人只走线路不走心,一圈下来并没有触及灵魂。而无论内容如何精心打磨,形式如何别出心裁,警示教育的最终效果,还是要靠党员干部用心来体悟体会。“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是前提,更重要的是结合自身,“内自省也”。也就是说要有真切的“代入感”,要会有“时刻警醒自己”的作用。
“时刻警醒自己”,当然不是看一两次警示教育片,走一下廉政基地就可以的。只有真正设身处地思考过、震惊过,甚至背脊发凉过,才知道忏悔书上的一行行字句背后藏着怎样的悔恨交加,才知道“在欲望面前丢了初心”是多么痛的领悟,才能真正把“看在眼里的教训”变成“刻在心底的警醒”。
(顾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