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多年前,陆游游过的运河有多美?隔了800多年,现在的运河和陆游见到的有何不同?6月21日,《AI跟着陆游游运河》第一集在抖音、快手、哔哩哔哩、微博、扬子晚报网和紫牛新闻等平台同步上线,一切都有了答案。

再走一遍?
跟着陆游船迹,一览800多年前运河
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之河,日夜不息的波涛里氤氲着唐诗宋词的隽永书香。曾经漂流在大运河上的众多文化名人中,陆游是很独特的存在。
重现800多年前的江南运河
江南运河承载了无数历史名人的记忆,他们在这条河流之上留下珠玉般的诗文,但很少有人像陆游那样留下系统性的文字。
按相关文献,乾道六年(1170年)闰五月十八日晚,陆游从山阴(今绍兴)出发,远赴夔州(今重庆奉节)任通判。他走完当时的江南运河,再逆江而上,并将所思所见逐日记下,是为《入蜀记》。书中的江南部分,保留了南宋时期的珍贵运河史料。从这部分史料中,我们能看到当时的苏州、常州、扬州、镇江等地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
陆游走过的运河路线和现在有何不同?途经之处又变成了什么样?跟着陆游的船迹,再走一遍南宋时期的江南运河,是否可行?
江南大学教授、江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庄若江告诉记者,江南运河在南宋之后,河道虽屡有改动,但陆游书中所记大部分地点,至今仍能找到。故此,重现陆游江南运河游影像成为一种可能。
用人工智能还原“古典美”
不可否认的是,陆游经过的运河河道,有一部分已不再是今日京杭大运河的干流,即便是重叠的那一部分,风景也已不同。在浒墅,陆游所见只是“居人极多”,而现在,那里已然高楼林立;在望亭,陆游说“夹河皆长冈高垄,多陆种菽粟,或灌木丛筱”,而现在去,望亭驿已是一处旅游景点,与驿站相邻的运河里,停泊着几艘大水泥船。
800多年过去,物是人非,怎样还原陆游笔下的“古典美”?答案是AI。陆游笔下的图像,有的可以用AI技术将实景转录成为动画,无法拍摄实景的部分也可以用AI技术生成。
《AI跟着陆游游运河》第一集发布后,受到诸多网友的关注。视频在快手平台收获130多万的点击量,微博#跟着陆游游运河#话题也有46.5万的阅读量。在腾讯网,这一集视频更是一度冲上热门榜。
在紫牛新闻APP里,网友“久安安”评价说:跟随AI游运河,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陆游那个时代。《AI跟着陆游游运河》计划拍摄五集,目前第二集正在制作中。
说走就走!
苏州黄家溪,就是陆游进入江苏第一站
按《入蜀记》记载,陆游从山阴(今绍兴)出发到杭州,入运河北上。六月初八入苏州境。“八日。雨霁,极凉如深秋。遇顺风,舟人始张帆,过合路,居人繁伙,卖鲊者尤众”。因此历史中,陆游抵达今天江苏境内的第一站叫合路,854年后叫黄家溪。
“合路”比南宋时更大了
唐朝时,苏州已是东南地区大都会,宋时苏州丝织、造纸、造船业高度发达,拥有152800户人口(预计60万人以上),是当时世界最发达贸易城市之一。“合路”是南宋时吴江县下辖十四个村之一。陆游看到“居人繁伙”,可见这里当时就是一个人口兴旺的村庄。
据《盛泽镇志》记载,黄家溪的建村史可追溯至三国吴赤乌三年(240年),在近1800年的历史中,据说宋高宗、明建文帝、清乾隆帝都到过这里。
黄家溪近运河,清代,这里有黄溪八景之说,其中之一为合路风帆,指的就是在运河边上欣赏乘风破浪的帆船。“合路风帆”的地点就在大运河拐角处,这里河面较宽,舟艇扬帆飞驶而过,气势很大。明僧善住作《合路道中》诗:“此路何年有,扁舟几度过。”
现在的黄家溪,较从前更为富庶。这个地处吴江区盛泽镇最北端的小村子,经过两次村级区域调整后,比起从前更加壮大。公开资料显示,黄家溪现有人口3112人,29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5600亩。有村民营企业48家,企业固定资产达7亿元,年村级收入可达125万元。
当地有条河就叫陆家河
端午刚过,正值丰水期。苏嘉运河的河道里水流丰沛。相比于一岸之隔的湖泊,明显要高出一些。这和854年前陆游所见的情景,竟有几分相似。
“陆游当时到这里,正是水灾过后。他在《入蜀记》里也记载说‘运河水泛溢,高于近村地至数尺。两岸皆车出积水,妇人儿童竭作,亦或用牛’。也就是说用‘踏水车’和‘牛盘车’往外车水,许多妇女一边踏水车,一边还不停地搓麻线。非常写实。”苏州吴中区档案馆二级主任科员王林弟介绍说。
而现在,目之所及,夏收之后,黄家溪大片耕田待种,村路两边花草盛开。“经过多年河道治理,运河河水泛滥祸及村庄的情况应该不再会有。”王林弟说,多年以来,黄家溪人还将村庄建设成为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
黄家溪人对陆游将当地写入书中,也是颇为感激。在陆家河自然村的村史介绍中,他们写到:为了纪念陆游当年行经此地,村里的一条河被命名为陆家河。这个名字沿用至今。
此外,陆游在黄家溪还见到“多军中牧马”。王林弟解释说,宋代立国后,一直面临着北方强族的威胁,北宋时便设监养马,寓马于民、市马于边,增加本国军马数量。到南宋,依旧如此。虽有长江天险可守,但依然会在近边增加军备,以防强敌来袭。
平望的蚊子没那么“凶”了
平望,是陆游当年记载下来的另一个地名。
平望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素有“天光水色,一望皆平”的美誉。京杭大运河在此向南一分为三,与太浦河纵横交汇,形成四河汇集独特禀赋,造就了水运时代“大商巨舶”“百货凑集”的“巨镇”。
陆游的小船很快就过了平望。过平望后,风雨再起,又很快平息。陆游这天晚间宿于八坼,这是个与同里接壤的地方。在那里,陆游听说风雨中,有翻船溺死人的事故发生。有小渔船前来卖鱼,大概因是水城的缘故,所以价格相当便宜。晚间住宿时,陆游感觉蚊虫较多,如同有毒刺的蜂如虿一样令人生畏。
王林弟介绍说,平望、八坼蚊子之毒辣,在唐代就很有名。唐诗人吴融曾写过《平望蚊子》:天下有蚊子,候夜噆人肤。平望有蚊子,白昼来相屠。不避风与雨,群飞出菰蒲。扰扰蔽天黑,雷然随舢舻。利嘴入人肉,微形红且濡……那是因为这里曾是沼泽区,水草丰茂。经过多年治理,这里的蚊虫和别的地方无异。
“甪直人”陆游研读偶像诗作
第二天,天空放晴。日上三竿,陆游中午便到了吴江。在县衙,他还仔细研究了一块石碑,那是曾几作的《渔具图诗》。陆游看出,碑中所记,比唐代陆龟蒙的《松陵倡和集》中的渔具多了十多具。
陆游之所以看得这么仔细,有两个原因,一是陆游虽是浙江绍兴人,却一直自认是苏州甪直(古称甫里)人。在多篇诗文中,他提到甫里是他的郡望(相当于祖籍)。“甫里先生”陆龟蒙是他的祖先,他也常自称“笠泽陆某”“笠泽陆务观”“笠泽病叟”。对陆龟蒙这位先人,陆游自然多加留意。
另外一个原因,陆游学诗,起初学的就是曾几。1166年,曾几病逝于平江府官舍,所以见到这块曾几所作的碑诗,他自然不会放过研读的机会。
这一天,因为两个儿子中了暑,陆游又托人招医诊治。到晚上“解舟中流,回望长桥层塔,烟波渺然,真若图画”。王林弟介绍说,这里的长桥应该是垂虹桥,层塔即桥边的华严塔。
这一夜,陆游宿在尹桥。王林弟说,尹桥即尹山桥,尹山就在现在的苏州城外,相传周大夫尹吉居于此。一钩明月高悬,陆游舍舟登桥,默默端看。在留下的诗文中,虽然没有写明他当时有什么样的感触,可我们从这样的举动中也能感知一丝怅惘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