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子承载世界,技术重塑生命。现代农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持。其中,育种技术的进步对于提高农业育种生产效率,增强农作物、水果、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的品质、产量,同时提高相关物种的抗病性、抗逆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加速分子育种技术在产业中的实质落地,推动我国动植物育种技术从传统向分子的跨越发展。经历多年攻坚克难,位于南京国家农创中心的博睿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军带领团队研发出400多款分子育种液相芯片,覆盖作物、畜牧、水产、水果、蔬菜等100多个物种,为600多个国内单位的育种团队提供社会化服务。“可以说,现在我们基本上实现了国外固相芯片在分子育种市场的国内替代及升级!”王军骄傲地表示。
一堆种子摆在眼前,哪个长得快?哪个产量高?哪个品质好?“把好的个体挑选出来,把好的基因传给后代。”王军用一句话向记者点明了育种工作的核心。
深入田间地头走走看看、观察作物长势,在那个没有基因重组的年代,传统育种主要靠育种人员的眼看、尺量和秤称。如今,科技正在赋予育种工作以全新的样态。
走进博睿迪南京研发中心,实验室里的各项高科技设备让人目不暇接,技术人员正忙着做育种材料的性状基因检测。“这是我们团队自主研发的一款液相芯片,将生物探针溶解在液滴中,通过靶向测序实现基因检测,最终通过在育种阶段的提前介入实现产品的‘优胜劣汰’。”王军拿起一款液相芯片向记者介绍道。
据了解,生物芯片是生物育种关键技术之一。作为基因型检测的重要工具,生物芯片主要是通过检测来读取生物样本DNA序列信息,帮助育种家快速了解样本的基因型等相关信息。“掌握这些信息,育种家就可以根据育种目标,进行群内改良或者群间杂交组配,避免盲目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王军表示,此前我国常用的固相芯片,其制造生产技术一直被国外垄断,严重制约国内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
为打破国外垄断固相芯片这一重要的种业“卡脖子”技术,王军与团队持续研发出了多款适合不同应用场景的液相芯片产品,可精准高效地实现中、高密度基因型分型。“相比于固态芯片,我们的液相芯片具有针对小到中量标记数量检测、价格优惠、开发周期短、灵活性好等优势。”经过长期的优化研发,像这样低成本、高通量的液相芯片已成为中国育种家可以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生物育种工具。
振兴民族种业,端牢中国人自己的饭碗。在王军看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改变过去那种依赖高投入获得高产出的传统育种方式,需更多依靠科技赋能。“就育种而言,还需加强智能化、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现代化育种提供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借助高通量、低成本、自动化的智慧育种平台,提高育种效率。”
种子,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命脉。抢占新领域新赛道,把握住生物育种产业化带来的重要发展契机。王军告诉记者,当前,团队的二期全自动化生产线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未来,技术人员只需进行样品登记、上样、下机、数据分析,中间的实验步骤全部经机械臂传输,在各个自动化设备上根据预设程序完成,无需人工值守,同时可根据实际需求调整模块,快速升级。
“作为一名青年农业科技工作者,今后我将与团队一起,持续耕耘,争取能够推出更多具有本土特色的液相芯片产品和服务,寻找和满足新的农业发展需求点。”面向未来,王军表现得踌躇满志。

策划 潘青松 高伟
统筹 王高峰 张丞 范杰逊
采写 张洁茹
视频 刘畅方达
海报 朱丹清
共青团江苏省委、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