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地评线】新华时论 | 阻断极端言论的“毒流量”

近日,多个互联网平台相继发布公告,对挑动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的有害信息予以处置。

连日来,胡友平女士奋不顾身、勇救妇孺的事迹深深感动了我们,她的不幸牺牲让我们无比悲痛。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可个别人用极端狭隘和偏激的观点质疑平民英雄、炮制极端言论,令人不齿。这种极端言论违反公序良俗,也涉嫌触犯刑法,互联网平台集体整治极端言论,正当其时,大快人心。

有人把爱国情感当作流量生意,用“爱国主义”旗号包装各类对立话题;个别互联网平台明知这类话题危害巨大、这类流量“天生有毒”,但出于流量考量依然不惜饮鸩止渴。此次多家互联网平台达成共识,对极端言论重拳出击,再次释放强烈信号:不能为了所谓的“流量”而丧失底线。

整治“毒流量”,不能止于互联网平台面对极端事件的“应急之举”,更应成为企业践行“科技向善”理念的长期治理举措。互联网的包容开放,不是极端观点的“庇护所”。平台在互联网上的影响力越大,越要有站位有格局,放下些许流量的蝇头小利,把价值理念的传递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鼓励什么话题,传播什么思想,展现什么风貌,这些问题关乎一家互联网企业的格调与品质,也关系到互联网的风清气正与健康和谐。企业从优秀到卓越,最重要的标志是能提出超乎利润之上的终极追求,而带给网络空间更多真善美,应是每家互联网头部企业追求卓越的应有之义。

建立起整治“毒流量”的共识,还要在治理技术上下功夫。封禁几个极端账号、屏蔽一些极端关键词也许容易,但更大的挑战在于识别“毒流量”的伪装和变种,不给其钻空子的空间。“毒流量”并非总是以暴戾姿态呈现,它们往往善于自我伪装,在观点的极端性上层层升级。极端言论在长成“毒株”之前,可能是难辨其害的“种子”,对互联网企业而言,如何对“毒流量”进行界定和预判?怎么兼顾互联网的观点多元和价值正确?能否形成优秀内容替代争议流量的生产模式?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从机制上真正阻断极端言论“毒流量”。

阻击极端言论,不仅是互联网平台的应尽义务,也给广大网友出了一个“新课题”:别让朴素的情感和价值观念被人恶意利用。近年来,互联网上制造对立与撕裂的热点层出不穷,其中不少出现反转,或被证实存在人为炒作。我们上网时,不妨建立起“防火墙”,用开放的心胸、独立的思考,心平气和好好说话,共同呵护互联网“精神家园”。当极端言论失去流量市场,“毒流量”自然会断流消亡。

(袁媛)

责编:杨丽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