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的文庙内,矗立着一块平凡无奇的石头。相传,东汉末年,苏州人陆绩出任郁州(今广西玉林)太守,为人正直,为官清廉,深得当地百姓称道。待到郁州任满,他卸任回归故里时,除简单行装和数箱书籍外,竟然没有东西可带,以致于船不胜风浪,难以入航。迫不得已,陆绩只好让人搬取一块石头压阵于船,这才得以启航。后来,有人把这块石头留了下来,取名“廉石”,意在缅怀其廉洁,并昭示后人。
船上有“廉石”,可以稳定船身、乘风破浪;心中有“廉石”,则可心静明廉、激浊扬清。今天,重读“廉石”的传奇故事,仍能获得不少警示和启发意义。当前,各地相继开展警示教育,这既是党纪学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性工作。开展警示教育,关键是受到警示、得到教育,练就拒腐防变的“真本领”。“真本领”从哪里来?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心中始终怀有这样一块“廉石”,以清正廉洁“压舱”,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在思想上修炼、约束、塑造自我。
应当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绝大多数党员经受住了考验,保持了先进性。但必须看到,一些党员身上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梳理近年来查处的违纪违法案件,很多党员干部都是在诱惑、“围猎”面前失去了定力、迷失了方向,最终一步步走上不归路。有的年轻干部“前脚刚踏上仕途,后脚就步入歧途”;还有的人刚踏上领导岗位时,也曾带着一颗如履薄冰的心当官,但随着职位渐高、权力增大,逐渐误入歧途、丢掉宗旨,这样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这警示我们,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才能真正抵御狂风骤雨、惊涛骇浪的侵袭,走得稳,行得正。
心定则有恒,志坚方能不惑。历史上,很多为官者正是“廉石”压舱,清名留史。明人况钟“不带江南一寸棉”,宋人张之才“去时犹似到时贫”,清人叶存仁“不畏人知畏己知”。为政以德、以德修身是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的重要内容。对共产党人来说,清正廉洁是党员干部必备的品德,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基本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定力。增强政治定力,就是要求党员干部要时刻坚守纪律的底线,在外界诱惑面前不动心,做到理想信念不动摇、政治方向不偏移、本色初心不遗失。
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当前,不少党员干部在工作生活中时常还会面对各种利益诱惑的干扰、侵蚀,一些小事小节也可能成为放松自我、“触雷越线”的开始。如何夯实清正廉洁的“压舱石”?关键是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结合党纪学习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要在学懂弄通上下功夫,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让廉洁自律成为始终不变的人生追求和干事准则,真正压稳心中的“廉石”,不惧风浪,正道直行。
(魏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