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短视频平台上,外国博主“保保熊”在中国各地旅游拍摄短视频时,总喜欢用一句中英文混搭的“city不city”。这看似随意的混搭,成了城市化、洋气、新颖,甚至是“刺激”的代名词,迅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界限,成为网络热梗。
一段时间以来,外国游客扎堆来华,一大批海外博主的“China Travel”(中国旅行)视频火遍全网。重庆的魔幻山城、张家界的鬼斧神工、南京的十里秦淮……他们镜头下的中国没有经过精美修饰,只是直观地展示了真实的人文景象和生活面貌,在社交平台上赢得点赞无数。仅在TikTok上,关于中国旅行的词条观看量就高达7亿。“China Travel”的这些视频,成了一部部中国宣传片,向世界打开了展现中国之美和讲好中国故事的窗口。
“city不city”走红,离不开中国的开放环境和支持政策。从扩大“免签朋友圈”到提升境外游客的支付便利度,再到放宽境外人士酒店入住限制……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通过不断优化措施,向世界敞开怀抱。不是被动地“等君来”,而是主动作为“请君来”。就拿江苏来说,今年4月出台若干措施促进入境旅游,在设置入境旅游咨询服务专区、发布入境旅游线路产品、提高文旅场所服务国际化水平等方面,通过不断完善相关服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来江苏做客。今天的中国到底“city不city”,需要被世界“亲身感受”。“city不city”走红的背后,是向世界发出丈量中国的邀约,欢迎更多外国友人来到中国、亲历中国。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通过不断发展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受到了多方肯定与赞许。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国家形象被有些西方媒体肆意歪曲抹黑,导致相当多的国外人士对中国的印象极其“离谱”。近年来,我国不断拓展国际传播的方式和路径,但在“西强东弱”的传播大格局下,真实的中国故事并不能很好地传播出去,中国形象的“自塑”与“他塑”仍存在不小的差距。而一批外国游客自发成为中国旅游的“代言人”,带动“city不city”全网走红,对我们当下讲好中国故事具有启示意义。
如何有效对外传播是做好国际传播的关键。传播学认为,受众更倾向于接受与自身身份相近的传播者的观点。由于文化和情感的亲近,外国观众更容易接受外国游客所讲述的故事,在客观上让真实中国有了更多“被看见”的可能。700多年前,《马可·波罗游记》的问世,文中对中国带有传奇色彩的描写在欧洲传播开来,打开了中西交往新局面。今年,日本友人竹内亮拍摄的纪录电影《再会长江》通过聚焦长江沿岸十年间的巨变,真实展现了中国的经济腾飞和社会发展。这波“China Travel”走红,在道理上异曲同工。借助国际友人的视角,看见他们镜头下的中国与许多外国人印象里的中国大不一样,相信很多人会摘下“有色眼镜”,相信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会越来越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外国友人自发地成为中国故事的讲述者,讲述他们触摸到的鲜活中国,归根结底缘于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从科技发展迅猛到交通出行便捷,从环境卫生整洁美观到社会氛围包容融洽,从丰富的美食美景到充满烟火气息的生活日常……这些才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厚重“家底”。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秉持开放友好心态,创设出更加良好的旅游环境,欢迎更多人“走进”真实中国,相信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将更加立体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