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三价铁离子与硫氰化钾溶液反应立刻出现血红色,此前我们只知道这个现象,但没有动手验证过。”日前,在南京市中华中学卓越先锋夏令营上,学生韦怡辰沉浸于化学实验中,不断提出猜想,并动手验证想法是否正确,“我们之前初三化学课都以学知识讲题目为主,但这次动手实践性很强,包括在实验中遭遇挫败时,也会思考问题的原因。”
暑期到来,各类夏令营层出不穷。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要求下,暑期书面作业减少,腾出的时间怎样着力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夏令营又如何回归应有之义,而非仅满足于“到此一游”?记者进行探访。
从教育痛点出发,让孩子们用90%的时间动手实践
“夏令营应当是孩子们带着热情参与的暑期课外实践,而非传统课堂延续,又回到纸笔、做题和记忆。”中华中学校长朱征开门见山,卓越先锋夏令营开设的并非普通课程,而是基于思维教育、旨在提高思维品质的实验课程。

在今年度学校组织的夏令营活动中,140名初中毕业生5天时间内亲身体验激光雕刻、木工工艺、非遗手工、理化生实验等课程,并前往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实验室及蔚来汽车等高新企业参观研学。
“你可能好奇实验课程怎么上?”朱征在学校的STREAM中心介绍道,“所有实验课程,统统只安排在实验室进行。目的就是让实验学科真正回归实验室,令孩子们感受学科真正的实验魅力!”这是朱征夏令营期间最大的愿望。然而,这个看似普通的愿望背后,却折射出当前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最大的痛点”。
朱征非常注重和学生交流。“不问不确定,一问吓一跳!”一节化学实验课前,朱征向在场学生提问,“初三一学年的化学学习中从来没有进过化学实验室亲手做过实验的请举手”。结果三十多个孩子中,七八个羞涩地举起胳膊。
“这不是偶然现象,夏令营每个班里,都有不少学生过去一整年没进过化学实验室。甚至有孩子感慨,化学本应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却硬生生变成了死记硬背的‘文科’。”朱征无奈地摇摇头。
长期从事化学教学工作的朱征校长,无法想象实验学科如果只靠“纸上实验”、学生在班里最多只看老师偶尔演示实验,究竟能获得怎样的学科素养。“从得到学生反馈的那刻起,我就更加坚定务必弥补实验教学的空缺!这虽然在平时课堂里有一定难度,但夏令营完全可以实现。”朱征直言,充分利用暑期,让科学教育走进实验室,而非走向刻板,这才是夏令营的应有之义。
记者发现,卓越先锋夏令营部分实验课程上,孩子们动手时长甚至占到整节课时长的80%。“以前主要看老师做实验,发现是成功的,于是就把实验结论作为一个真理去记忆,很少延伸思考。但现在可以亲眼见证真理在自己手中诞生,这种感觉和单纯观看,有根本性的区别。”营员程雯说。
谨防举办走偏,变成“挂羊头卖狗肉”
探求夏令营应如何回归应有之义时,记者也发现,一些夏令营不仅未朝国家引导的方向举办,背道而驰。
记者通过某社交平台联系到一家开办暑期夏令营的中介机构,“有暑期小升初衔接的夏令营吗?”记者问。对方推荐了几家“优质机构”。但当记者随后查询南京市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白名单”时发现,对方推荐的“树远”“龙珠”等教培机构均不在“白名单”内。“你们有‘抢跑’意识就对了!”上述机构人员表示,夏令营只是“外壳”,花费一万多元的实际目的是“赢在起跑线”,“提前让孩子学习新学期内容”。
2022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十二部门就已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防范治理工作的意见》。聚焦机构和个人以“一对一”“住家教师”“高端家政”“众筹私教”以及各类冬夏令营等名义违规开展培训、面向3-6岁学龄前儿童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违规开展普通高中阶段学科类培训、中小学在职教师有偿补课等重点问题开展排查整治。
此外,省教育厅也在今年中小学幼儿园暑假有关工作安排中提到,落实教育部“规范管理年”相关要求,不得组织、要求或暗示学生到校外培训机构进行补课、培训。无锡、常州等地近日甚至对暑期违规培训进行了查处通报。
除了补课,还有虚假宣传。记者发现,一家名为“研学甄选”的夏令营组织的夏令营,5天时间研学地点共有10个,每个场所停留的时间不足半天,但在宣传时却打上“深度研学”的旗号。
其实,国内外都有面向青少年的夏令营,但如何不走偏似乎总是一大“痼疾”。
“这些都是不应出现的情况。”在朱征看来,真正的夏令营既不是“走马观花”花钱游完,也绝非超前掌握未来课堂要学的知识点,而应该在孩子科学思维的发散和延伸上下功夫,“打开学生视野、训练他们的思维、激发并呵护好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对此,中国研学合作旅行发展联盟常务副会长熊壮感同身受。他直言,那些带着孩子一天之内逛完2-3所高校的研学项目多数只顾盈利,对孩子提升科学素养很难有帮助。
“走出课本”学科学,带领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
在朱征看来,回归实验室、强化实验教育是撬动改变的支点之一,追根溯源,办科技夏令营的思路还是走出课本,最好也走出校门。

为此,中华中学卓越先锋夏令营走进东南大学时,学生们不仅聆听了土木工程方向的专题讲座,还走进实验室沉浸式体验多自由度驾驶系统和模拟交通信号灯控制系统,“不同于别的夏令营,中华中学学生思维更活跃也更擅于发现问题,甚至有的学生已经能用自己的语言跟同伴讲解科学原理。”负责现场接待的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博士生陈炳燊回忆。
不止要走出校园,还要走进生活,擅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夏令营化学实验课的最后,朱征给学生们留了一个“暑假作业”:我们今天在实验室里探究了“暖宝宝”的化学成分和发热原理,也希望同学们暑假逛超市时留意超市里自热食品,看看成分说明及使用方法,试着弄清楚其发热原理。
“初中很多老师会将‘暖宝宝’作为考试命题的情境素材。但会做题,却不代表真正弄懂其中的原理,更不代表学生亲手实验探究过。”朱征认为,生活中的场景,不应该只“活”在课本和试卷里。当前很多学生,对生活中有趣的话题和现象缺少关注、缺乏好奇和探究欲望。
“例如‘暖宝宝’的包装里,究竟有什么主要成分?这些成分怎样去检验?互相之间又通过怎样的作用,能够持续放热?”朱征列举出一系列从日常生活出发,可以探究的课题。他直言,不希望孩子只是不假思索地使用。
“说到底,夏令营等课外实践活动,不是对课堂教学的简单重复,更不是超前‘赶进度’,而是要把科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学以致用。”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科学学科专家组组长卢新祁指出。
总之,要打破“卷夏令营”的错误思想,让夏令营真正回归兴趣培养和实践应用的本质。“夏令营不是单纯卷课本、卷知识、卷孩子的学业,然后制造更多家庭的焦虑。而是潜移默化改变孩子接触科学的动机,让孩子慢慢意识到,他们不是机械地学习某个知识,而是也可以具备一项能力——将来学习了相应的高中生物知识后,再往下发展,只要给他们实验仪器和设备,他们就能开展很多的探索、收获不少发现。”中华中学生物教师李冰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李睿哲 程晓琳/文 谭倩文/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