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麦185亩产801.4公斤,突破去年稻茬小麦亩产744.3公斤全省第一的纪录!”6月6日,睢宁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种植的小麦高产攻关田进行实收测产,“徐麦185”的研发者,徐州佳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研发部经理李子豪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一粒良种,千粒好粮。种子关乎国家粮食安全,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小麦生产国与消费国,通过选育良种提高小麦产量至关重要。”李子豪说,作为青年农业科技工作者,要不断创新育种技术,为端稳“中国饭碗”贡献青年力量。
33岁的李子豪,从事小麦育种及实验管理工作已经11年。他所在的徐州佳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7月,是一家集科研、生产、经营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科技型企业。“近几年我们研发了‘徐麦185’和‘徐麦2100’等多个小麦品种,这些种子的亩产都能达到700公斤以上,具有抗病性强、适应性广、高产稳产等特点。”李子豪说。
对于“徐麦185”的高产,他心里最有底。早在今年5月,小麦还处于灌浆期时,睢宁县农业农村局农技人员对该县庆安镇杨圩村“徐麦185”示范基地的小麦进行过测定,百亩“徐麦185”平均亩穗数44.5万、每穗43粒、千粒重46.9克,理论亩产897.4公斤,预计实产超800公斤。
高产的“徐麦185”背后,凝聚着李子豪和科研团队近10年的心血。“培育种子是不断筛选,优中选优的过程,一粒成功的种子,往往使用上千种育种材料不断排列组合,从上万个样本中优胜劣汰。”李子豪说。种子培育出来后,还要经过多年多点的田间鉴定,最终保留下来就是最能抗病、最丰产的好种子。经国家审定或者省级审定后,才会逐步推广开来。
种子的前期培育,至少要经过6季种植试验才能稳定,而徐州地区一年只能种植一季小麦。李子豪告诉记者,为了缩短育种时间,佳禾种业投资建设了一处人工气候室,通过智能控制温度、湿度、光照等,实现一年成熟3—4季,大大提高了种子的培育效率。
搞育种,既要动脑筋,又要肯吃苦。大部分时间,李子豪并不是在实验室中,而是蹲在田间地头,严格记录小麦每个阶段的生长变化:苗期观察抗寒性、分蘖能力;抽穗期看它的抗病性;收获期记录亩产量、粒重……年复一年的试验,最终选出最优的种子。
“我们搞育种的,经常说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李子豪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要不断研发好种子,在有限的土地上种出更多优质的粮食,让大家吃得饱还吃得好!”
策划 潘青松 高伟
统筹 王高峰 张丞 张涛
采写 杨琦 通讯员 谭晓立
视频 刘畅方达
海报 朱丹清
共青团江苏省委、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