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走在前 做示范”微故事⑯ 长江之滨,人鱼情未了

每年5月20日,于他而言,是个特别的日子。在谐音“我爱你”的这天,他会带上鱼苗,放流长江,兑现属于他的“长江之约”。

作为渔民的后代,陈伟始终对“母亲河”心存敬畏。14年来,他自掏腰包近60万元,将75万尾鱼苗放流长江,被评为“中国好人”。

入梅以来,天气闷热。在位于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永安洲镇的丰汇河豚庄园,百亩河鲀基地内,增氧泵“嗡嗡”直响,水花四溅。

站在基地里,年过半百的陈伟,时而看得入神。前不久,由他牵头申报的“高港河鲀”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永安洲镇紧临长江,水运发达。正因此,当地渔民深受“母亲河”的馈赠。相传,孤篇盖全唐的诗歌《春江花月夜》正是在此写成。

从放流到护江,再到成功申报“国字号”,14年来,陈伟逐步兑现“长江之约”,演绎一个“人鱼情未了”的动人故事。

放流

5月20日,陈伟再一次来到长江边,将5万尾河鲀鱼苗放流长江。看着鱼儿摇摆尾巴游向江水深处,他的脸庞露出笑容。每年的这一天,是陈伟的“示爱日”,示爱的对象就是长江。

爱,从来都不是没有缘由的。

早年间,爷爷从镇江扬中举家迁居到永安洲镇,从此以捕鱼为生;父亲初中毕业后,靠着贩卖河鲀养活一家人……打记事起,陈伟对长江怀着特殊感情。

长江给予陈伟的,还有童年的快乐。

家,距离江堤直线距离30多米。放学后、节假日,他带着小伙伴跑到江边,钻进芦苇荡内捉小虾;待退潮后,拿着脸盆捡起“困”在小沟塘内的鱼虾……躺在床上,阵阵波浪声陪伴他进入梦乡。

“等我长大有能力了,一定要回报‘母亲’的养育,为长江做点事。”感恩的种子,在年幼的陈伟心中萌芽。

从2011年起,陈伟每年都自发来到长江放流鱼苗。起初,他以放流“四大家鱼”为主,从2018年起,开始放流河鲀鱼苗,是泰州市以个人名义出资增殖放流长江特有品种的第一人。14年来,他投入近60万元,将75万尾鱼苗放流长江。2019年,陈伟被评为“中国好人”。

护江

高中毕业后,陈伟帮着父亲打理贩鱼生意。每次经过长江边,他总会停下来看看“母亲河”。而随着水质污染、过度捕捞等问题日渐严重,长江渔业资源日渐衰退,童年记忆里再平常不过的“长江三鲜”渐成“稀罕物”。每每提及,陈伟总感觉痛心。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016年,这十个字,字字千钧,很快一场场生态保护攻坚战在沿江省市接连打响。

“保护‘母亲河’,我能做什么?”陈伟扪心自问。2019年3月,他牵头成立“健康江来”志愿服务队,定期组织长江清洁、放流等活动,以“一个人”带动“一群人”。只要陈伟在微信群发起倡议,其他成员积极响应。

陈伟凭何被如此信任?“健康江来”志愿服务队一位成员讲了个故事:前些年,陈伟的朋友在江边垂钓被当地护鱼队收走了渔具,想请陈伟出面“说情”。让朋友没想到的是,陈伟当场就拉下了脸,批评说:“拿走你的渔具不是目的,而是希望你能明白,保护‘母亲河’是我们所有人的责任。”朋友红着脸写下保证书。

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实施……在守护“母亲河”的路上,陈伟越干越有劲。他的脑海里,时常浮现这样的画面:烟波浩渺的江面上,野生河鲀结伴游行……

创牌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河豚”即河鲀鱼,一种有剧毒却美味的物种,被誉为“天下第一鲜”。在丰汇庄园,经过控毒技术养殖和按规范加工的河鲀,被安全地送上餐桌。

“我们不仅在本地销售,还与上海、成都、西安等多地大饭店合作,让高港河鲀端上全国各地饭桌。”陈伟说,如今企业带动就业20余人,年均工资约6万元,“想加入的村民,我们可以提供鱼苗、技术等,带着大伙干”。

叫响“高港河鲀”的招牌,带动更多人奔上致富路,是陈伟下定决心申报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目的。

“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不仅可以保障产品高质量,还可以提升产品附加值。”陈伟说,他们正准备打造高港河鲀文化产业园,与江苏大学合作开发河鲀狮子头、河鲀鱼糕、河鲀鱼丸等系列产品,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布局,推出高港河鲀火锅、套餐等。

而在近两年,陈伟还在默默做一件事:与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尝试养殖繁育出原生态的野生暗纹东方鲀。

“暗纹东方鲀是生活在长江中下游水域最常见的野生河鲀,与人工养殖的河鲀相比,体型胖短,且皮肤呈暗纹样。”陈伟说,他希望繁殖出原生态的野生暗纹东方鲀,再放流长江。

“钱赚多了,净往长江里扔”“人家想出名,我倒要看看他能坚持多久”……放流之初,陈伟面对的是一片流言蜚语。

但是,憨厚的陈伟坚持下来了。这一坚持,就是14年。而坚持的背后,是一颗回报“母亲河”的初心,只为兑现儿时的“长江之约”。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默默无闻到获评中国好人,这个“人鱼情未了”的故事印证了两个朴素的道理:一个是“一个人做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另一个是“坚持不一定干成,但不坚持一定干不成”。

庆幸的是,陈伟干成了,且干得漂亮。更让人敬佩的是,他干的不仅仅是好事,更是利于子孙后代的事。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董鑫

通讯员 李誉

责编:王舒婷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