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7月12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发布来自全国的4项考古最新进展,我省的盐城盐业考古、淮安市城市考古两项重要成果入选发布。自实施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以来,探源课题研究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继去年年底常州天宁区寺墩遗址入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发布会后,本次两个项目同时入选,充分展现了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取得的重要成果。
盐城地区为历史上两淮盐场主要区域,该地区的一系列盐业考古成果,不仅展示了江苏地区丰富的盐业历史和文化,也为研究中国古代盐业生产、运输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据江苏盐城盐业考古项目汇报人、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陈刚介绍,位于盐城市亭湖区的沙井头遗址,现初步确定其所在区域为西汉盐渎县城所在地,为理解汉代中央政府对盐业生产的有效管理提供了考古支撑;位于盐城市东台市的缪杭遗址,考古发现揭露出与盐业生产中引蓄水、淋卤等工艺流程相关的遗迹现象,为江苏首次较为完整揭露的一处唐代盐业生产聚落;位于盐城市大丰区的后北团遗址,是一处自南宋延续至明清的制盐聚落,首次在江苏通过考古发掘完整揭露出一处明代盐灶。
通过盐业考古区域调查,2021年至2023年间,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盐城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盐城串场河沿线区域、大丰、东台等地区开展了专项调查,发现了东台如意村遗址、东台西溪遗址等反映盐业生产运输管理等不同类型盐业遗址点超百处。

盐业考古调查及发掘证明自秦汉到明清时期,江苏沿海地区一直是中央王朝直接管控的重要产盐区。“从汉代沙井头遗址,到唐代缪杭遗址,再到明清后北团遗址,实证了江苏盐业在制盐工艺、盐业运输管理等方面的连续性与传承性,为明清两淮盐业在全国盐业中的重要地位追溯到了源头,为理解历史时期盐业在国家管理与社会运行中的重要价值提供了考古资料。”陈刚说。
为配合当地城市建设,2021年以来,江苏省淮安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对庆成门、新路、板闸镇三处遗址进行了发掘。

据江苏淮安城市考古项目汇报人、淮安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赵李博介绍,庆成门遗址原为淮安旧城西门,发掘基本摸清了遗址的保存状况,廓清了庆成门的布局、结构和排水设施,展现了五代到明清淮安城门演变、城墙营造技术。新路遗址位于淮安区河下街道新路村,是一处保存完好,规模较大的典型街巷遗址,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商业和生活气息浓郁,推测与河下地区盐业活动背景密切相关。板闸镇遗址系清代早中期板闸镇东街南侧区域,也是淮安地区继泗州城之后发现的又一处大型灾难性聚落遗址,遗址内遗迹类型多样、功能完备、布局规整、结构分明,其编芦作屋的建筑方式独具地域特色。

淮安庆成门、新路、板闸镇遗址三者由南向北,依次分布在大运河东岸,依托河道设施和公署机构,凭借漕运、盐运、榷关并集一隅的优势,以商业和服务性行业为主要支撑,共同构成了淮安运河沿岸的城镇群,深刻揭示了明清时期的河道变迁与治理、城市发展及人地关系演变。

赵李博表示:“这三处遗址是大运河申遗成功后首次同时发掘的古城、古镇和古街巷,在全国运河城市中也极为少见,彰显了淮安乃至江苏在大运河沿线的重要枢纽和节点地位,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宝贵遗产提供了考古支撑。”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民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