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择一事终一生:集安“国门桥”上的铁路守卫者

  人民网集安7月12日电(谢莹)盛夏七月,吉林省集安市鸭绿江畔艳阳高照,一颗颗豆大的汗珠从桥隧工人们的脸颊滚落。他们手上的检修工作却没有丝毫懈怠,测量、捣固、紧固扣件……每一个步骤都一丝不苟。

  7月11日,在“国门桥”上工作的桥隧工人。人民网 谢莹摄

  7月11日,“发现最美铁路·看百年梅集助力东北振兴”活动“发现团”一行走进集安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该桥是我国与朝鲜连通的三大铁路桥之一。因在桥头建有一座中国国门,这座桥也被称为“国门桥”。

  集安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宽5米,高6米,铁轨与枕木下就是滔滔的鸭绿江,常人行走于桥上稍有不慎就极易踩空,这里却有一群默默工作的铁路守卫者们。国铁沈阳局通化工务段通化桥隧车间第一维修小组的12名工人正在大桥作业,他们的平均年龄是 40岁。面对如此危险的工作环境,第一维修小组工长刘传双却谦逊地说:“对于我们铁路人来说,哪个工种都有哪个工种的危险性。作为桥隧工,保证两国间列车畅通是我们的职责。”

  7月11日,接受人民网采访的化桥隧车间第一维修小组工长刘传双。人民网 谢莹摄

  刘传双带领的维修小组担负209公里铁路内19 座隧道、120座桥梁、387座涵渠的巡检、养护和维修任务,并负责处理线路两侧、隧道口附近的外部侵害相关工作。

  通化桥隧第一维修小组成立于1990年,现有职工17人。每逢节假日或新人入职,刘传双都会带领班组成员到杨靖宇烈士陵园或老岭隧道战斗遗址走一走,学习老一辈铁路人传承下来的攻坚克难精神和抗美援朝精神。

  雨雪为伴,时光无言。夏日炎炎,汗流浃背是桥隧工人们的常态;寒风凛凛,严寒穿透他们厚厚的棉衣。他们择一事、终一生,不讲条件、不计得失,用脚步丈量钢轨,用双手护佑安全。数十年来,通化桥隧第一维修小组,坚持把“严检慎修、精检细修”的高铁养护理念引入普速铁路区段,全力确保列车安全平稳驰骋在长白山区。2023年,该小组荣获“最美铁路人”称号。

  岁月如斯,国境铁路大桥依旧。正午艳阳高照,通化桥隧第一维修小组检修如火如荼。战争时期,这是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和平年代,铁路人用实际行动守好国门,把老旧线修成精品线、放心线。

  7月11日,在集安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作业的通化工务段通化桥隧车间第一维修小组工人。人民网 谢莹摄

  7月11日,集安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中国段。人民网 谢莹摄

 

责编:沈蕾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