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头条推荐 > 正文
钝感或网感?建筑视角下的南京气质

不论是古代、近代、现代,对于中国的城市规划或建筑设计,南京始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存在。它是中国最古老的都城之一,也是现代中国建筑学教育的起源之一,对当代中国建筑师的建筑思维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钝感”,字面意思为迟钝之感,原是心理学名词,是“敏感”的反义词。在网络媒体时代,“钝感”被拿来与“网感”相对,取义对“网红”似的表达的不敏感。南京便是一个“钝感”大于“网感”的城市。

当下时代背景中的南京城市“钝感”特质何在,以及在这种特质浸润之中我们的建筑实践走向何方?

方飞 摄

“钝感”城市:南京的气质

在建筑师或城市规划师等专业人员的视角下,一般是优先从宏观的角度来观察城市,如历史文脉、布局走向、肌理变迁等。在网络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大众则以另一种捕捉城市感受的方式,自下而上,将个人化的城市观察,通过新媒体的方式进行文字、图片或视觉传播,并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甚至开始反哺专业人员对城市的研究。

因此,“网感”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形容词,它指向一种对从片段的端倪中得以吸引人们,并迅速给予广为传播的“标签”特质的敏感性。不单针对个体或事件,城市亦是如此。大众通过媒体上高流量的新媒体片段来认知城市,这种认知往往与城市的风景、趣闻所绑定,又体会于当地的风土和美食等。如北京的雍容大气、上海的时尚精致、成都的香辣闲适等,这些城市也随之成为所谓的具有“网感”的“网红”城市。当然“网红”在这里是个中性的表述,意指形容该城市所传播的“网感”给予人们对于城市的想象是相对准确且贴合的。

虽然人们喜爱南京,也乐于来南京旅游,打卡南京,传播南京。但南京却有别于特征明显的“网感”城市,无法单纯地通过视觉传播而准确表达城市“气质”,它来自历史事件和文化脉络的层层叠积,需要依靠身体、学识,慢慢地用知觉来体悟和寻找,最终回归对“场所的感受”归纳而得,我们不妨因此称之为“钝感”城市。

顾树荣 摄

“钝感”特质:基于知觉而非视觉

南京城的这种“钝感”,本质上更强调身体知觉对城市和建筑空间的体验和感受。漫长的历史给予南京多样的烙印,在城市不同的角落展示出不同的氛围,它们独立存在,不淹没于城市宏大的背景之中。这种复杂性使南京难以用一种易于感知的“网感”特质来展现,身体的行动和感受代替了视觉感知成为体验南京城市最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视觉图像并不是评判空间的最佳标准,某种体验、某种场所氛围,甚至某种“不在场”的感怀成为空间感知的重要组成部分。

“钝感”并不是南京所独有。在某种意义上,对“钝感”特质的描述贴近建筑学中所讨论的“现象学”理论,以彼得·卒姆托和斯蒂芬·霍尔为代表的“现象学”,建筑本质上指向一种以“体验”为核心的建筑观,这种体验并不局限于视觉之中。

此外,“钝感”还指向一种谦逊且相融的姿态,这是面向历史、文脉或宏大的城市发展时所展示的建筑态度。

与过去二十年中北京新建筑在奥运等重大事件促导下发生的激烈角逐不同,南京对新建筑的选择始终不是激进的,它也许表现出“慢一拍”,但很多与时代同脉的优秀建筑依然能够落地于此。也许南京对建筑的“最佳选择”如同建筑大师大卫·齐普菲尔德的气质,不需要虚张声势的炫技,而是优雅且厚重地相融其中。但这种相融并不是对于历史一味地融合,而是在基于场地的前提上,表现出一种历史文脉中勃发而出的“未来感”,这是一种基于历史的想象,是场所的凝聚。

如果纵观近三年在南京城市里新出现的重要建筑,它们大致可以分解为两个“型”,一类是城市环境中的“标识型”,也就是建筑学本身的表现力和创新力,特别是在新区。另一类是充分强调和历史、环境、文化的“对话型”,它在一些对既有环境需要尊重或者延续的位置,显得特别重要。

比如老城南“小西湖街区”更新,就考虑了各个时代的场景,不是那种图像消费式的设计,是真正意义的“街道革命”:一条街一条街地改,四车道改成两车道,反而促生了宝贵的烟火气。这是南京的“耐心”。

“光影剑客N”摄

“钝感”策略:寻找“不在场”

有别于单纯地对使用需求和视觉“网感”的追求,“钝感”策略尝试以去物化的内心唤起此时对于此地的一种情绪。如李白在描绘南京的诗句中提到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句中一种“不在场”的感悟取代了空间的物理体验,这种情绪让人们倾向于用进入场地“寻找”或“感悟”的动作来体会空间,并代替了“看”。它不是为了得到某样物件或视觉感受,而是让进入者感知到场所的意向和精神所在,并为之触动。

在2019年完成的马家垄村民活动室,改造的对象是一栋极为普通的房子,位于南京远郊的一个小型村落的村口。设计师将一棵榉树嵌入低矮的屋顶之中,希望以此呼应人们心中“村口大树”的意象,使得整个场景得到一种情境上的提升。建筑由此以“钝感”的体验成为村口的标志,唤起了原本“不在场”的“村口”记忆,点亮并激活了檐下空间、广场乃至整个村落。使这个建筑最终成为一个村民往来交流的场所,一个激发邻里活力的空间,一个小村落发展更迭的标志。

马家垄村民活动室 侯博文 摄

“网感”“钝感”:时代的顺从与批判

不可否认,我们身处网络媒体时代的浪潮之中,视觉传播是不可回避的主题,视觉上的协调和美感依然是建筑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说“网感”是对于时代的顺从,那“钝感”则是基于过度顺从而产生的批判。我们不该因批判而对之产生过度否定,两者理应互为补益,而不能对立而视。

南京的“钝感”不代表南京城市“网感”的缺失,南京虽然刻意保持对“网感”的不敏感,但最终却以“钝感”的方式呈现“网感”,不刻意地成为“网红”城市。“网感”的呈现也可以与“钝感”的内在完成融合。

米思建筑作为由南京出发的新兴事务所,近期完成的南京战斗机械厂改造更新项目(红创PARK)位于南京主城区以北,归属于当下最具热点的城市更新类型。从激活城市的角度出发,设计提取了改造前厂区建筑群中最易于感知的特征——红砖清水墙面,以具有“网感”的方式把其放大。通过红砖、红色清水混凝土、红色水磨石、红色面砖等各类红色材料,强化“红色”特征,打造出一个位于“红山”脚下带有“红色记忆”的“红色”园区。这种轻松有趣的方式使大众最快速地了解了这里,让视觉化成为了地区重获活力的来源,也让厂区重新回到城市的关注中来。此时,基于建筑本体的“钝感”体验也逐渐显现出来,红光弥漫的内部空间和透入星光的墙体展示了一种基于“红色的历史”下的未来体验,让整个厂区的空间感受更为丰富而有层次。

在城市文化特征上,随风而来、随风而逝的东西,不是南京特别关心的。但是南京一旦决定某个突破性的事情,就一往直前,无人可以阻拦。从古代的城墙格局,到现在江北新区核心区正在开挖的地下大空间,都是突破的实例。

南京战斗机械厂改造更新(红创PARK) 孙海霆 摄

“网感”带来回归城市和大众视野的基础,而“钝感”带来现场关于时间、自然乃至于未来的感受。顺从与批判可以共存,视觉和体验也理应互为补益,相辅相成。也正如南京作为“钝感”城市,并不代表它不“网红”,多样的景点和市井的体验都成为网络上被孜孜不倦分享的内容。“网感”使之璀璨绚丽,而“钝感”让其细水长流,兼而有之。

责编:王琼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