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地评线】论见 | 收到举报立即处理:惩处“害群之马”当“手起刀落”

7月21日晚,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王迪以59分钟视频,实名举报其博导、文学院原党委书记兼副院长王某某,称其“性骚扰且强制猥亵”“威胁我不能毕业”。随后,学校回应称:情况属实,将给予王某某开除党籍处分,撤销教授职称,与其解除聘用关系。同时,报请上级部门撤销其教师资格,并将问题线索反映给有关机关。

从举报视频发出,到人大公开回应,时间之短让网友称快。学生举报材料扎实,“解说”到位,长视频里既有直接录音证据、按时序讲解录音及聊天记录中重点内容,又有完整录音文件及其他佐证材料。哪怕光听录音片段,一个油腻中年男的猥琐形象就已浮现眼前:一个985高校二级学院前“一把手”、知名学刊执行编委、业界人所共知的学术“大拿”,一会以带发论文诱导,一会上演“父女”变“夫妻”戏码,一会儿又借八卦轶事佐证“现在不都这样了吗”。不难想象,女博士肯定面临生吞猪油般的恶心。

当然,人大没有像一些深陷类似风暴的其他单位,或借故调查、拖到网友快遗忘时选在凌晨突发公告,或在措辞里官话连篇、语焉不详玩弄文字游戏,或在回应时信口雌黄、挑战公众智商,而是直截了当、当头棒喝,从快从严处理肇事教师。尤其是,这次校方还将问题反映给有关机关,显然更有利于事情得到公正妥善处理——警方不易受到校内人情羁绊,调查定性更为专业,其结论更为权威,也更能得到公众认同。就连清华大学刑法学教授劳东燕都称:这是迄今为止看到处罚最为严厉的一次。

出了这类丑闻,于高校而言,显然是有失体面。清除“害群之马”,算不上光荣事迹,但及时处理、果断惩处,既是避免高校声誉受损的正确做法,也是高校传递“绝不姑息”、警示潜在肇事者的必要手段。仅就事后回应而言,这应当成为高校处置类似事件的范例。

在以往,不少高校暴露出师德师风问题时,往往以公告自查开始,又在舆论争议中归于不了了之。涉嫌性骚扰、猥亵学生,类似“潜规则”很容易在“道德有亏”层面打转,在“家丑不外扬”的畸形是非观中“大事化小”。将“公德”问题当成“私德”瑕疵,伤害的不只是学生权益,也是高等教育——比如,带她刊发文章就在博导的口中成了性骚扰的“筹码”。

从维权效果来看,持身份证自拍的“鱼死网破”式维权当然是成功的,但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相比于内部举报渠道,网络维权显然更能受到舆论关切、“倒逼”有关方面查证,但也有声誉受损、被“受害者有罪论”造成二次伤害等后果,维权成本很不确定。因而,我们不能期待每个受害者都有公开维权的勇气。对高校而言,及时回应外,还应畅通和健全正常的举报渠道,不要逼得受害者把自己推到聚光灯下。

事发后,有高校教师称:一些男性教师为避瓜田李下之嫌,甚至不愿再招女学生。这保不齐也会限制女学生的就业、深造。看来,反性骚扰机制若不完善、针对类似事件的回应若不及时有力,影响的远不止“局中人”。

责编:胡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