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紫金文艺评论|《抓娃娃》,戳中了中式家庭教育的痛点!

据灯塔专业版实时数据,截至7月25日16时,影片《抓娃娃》票房突破18亿元。作为今年暑期档备受瞩目的喜剧电影,《抓娃娃》用夸张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富人装穷”的荒诞故事。

片中,沈腾饰演的超级富豪马成钢,为了不让小儿子马继业被宠坏,带着全家“装穷”。乍看是个啼笑皆非的喜剧,可细细品味却像是一剂“笑着吃下去的苦药”,让大家在狂笑中品尝到童年的苦涩,戳中了中国式家庭教育的痛点。

首先是“以爱之名”的控制式教育电影名字挺有意思,“抓娃娃”既表达了教育要从小抓起的理念,又隐喻了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种种操控和干预。为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惜一切代价为孩子打造“完美”的成长环境,却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感受。

影片中,马成钢将小儿子马继业当成教育的实验品,他带着全家搬进破旧的老房子,监控并操纵着马继业的一切:家里的每个角落都布满了摄像头,马继业的日记被条分缕析,每科的成绩和不足都分析得清清楚楚。马继业喜欢体育,但马成钢一心想让他上商学院。老马觉得自己是在呵护孩子,但马继业并不想要被父母控制下的人生,于是,他用高考交白卷的方式,报复父母对他的操控。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愿望,但过度的干涉和规划,这种无形的压力,会让孩子失去自我,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养育孩子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他们不是木偶,如果家长不顾孩子意志,操纵和设计他们的人生,既束缚了孩子与生俱来的天赋和热爱,也伤害了孩子对父母绝对的信任。

影片中值得关注的还有“苦难教育”,为了小儿子马继业知道钱的来之不易,他们伪装成穷人,住在漏雨的房子里,请教育专家扮演半身瘫痪的奶奶,深知家庭贫困的马继业,不得不扛起了生活的重担,从小就帮助父母干活,照顾“生病的奶奶”,这源于父母根深蒂固的观念——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问题是,被苦难支配的童年,真的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吗?马继业小时候因家里太穷,他捡垃圾贴补家用,同学们看不起他、笑话他、羞辱他。面对同学的欺凌,他不敢反抗。父母以为自己教育成功了,但实质上在消磨孩子对世界的热情,在孩子心里种下了自卑敏感的种子,这样长大的孩子往往缺乏自信,甚至面对好东西会产生“不配得感”。直到马继业长大了,他也没有从这个创伤中走出,影片彩蛋中,马继业获得了“自由”,他上了自己喜欢的大学,参加跑步比赛,当他看到满场子的空瓶子,还是会出于本能去捡,这一幕,搞笑又让人觉得心酸。

正如余华说的:“苦难就是苦难,它本身并不会带来成功。我们不应该追求苦难,而是在无法避开苦难时,学会从中汲取力量。”

《抓娃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式教育中的残酷。希望更多父母能够看懂笑声背后的残忍,好的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到底应该给孩子怎样的童年?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成长路径也应是多元化的。其实,好的教育,不是让孩子吃苦受累,更不是父母一手包办孩子的人生,而是在自由与爱的环境中,引导他们成长。尊重他们的兴趣,允许他们犯错,接纳他们的不足,容下他们的不同,并且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与支持,让他们有勇气去探索未知的世界,追寻内心所爱。

这样的父母之爱,才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坚定的托举,孩子也会在爱与宽容中生出一身铠甲,一路跌跌撞撞地成长为让自己满意的大人。

(周娴)

责编:陈洁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