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地评线】江东时评|期待“救援神器”成河道标配

海安一位老人紧急下河救人的视频感动网络。7月25日上午,一辆轿车落水,车内三人遇险,原航运公司退休职工顾顺明看到后,拿起河堤上的救生圈下河救人,在众人帮助下,成功将落水者救起。人们在为顾顺明见义勇为点赞的同时,也感慨:多亏岸边有个救生圈。

溺水救援有30秒黄金期,目击者不会游泳、没有适合的紧急救援设施,往往是贻误施救的重要原因。从视频看,该河两侧河岸是几乎垂直的混凝土护坡,水面与河岸有一两米左右的落差,如果不是专业救援者,又缺乏专业救援设备,即便下水救人,也是一件非常困难且危险的事情。一个触手可及的救生圈化身“生命圈”,不仅缩短了等待救援的时间,更降低了施救者溺水的风险,对保障救援者和被救者的生命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一事件提醒我们,如果河道边多一些这样的“救援神器”,溺亡事件就将大大减少。小小安全设施,托举的是生命。防患于未然,多一些事前防范,生命才会多一些安全保障。近年来,有的地方不断创新思路,通过投放救援竹竿、救援绳、设置岸坡扶梯等,方便了一些事故发生后的救援,这种未雨绸缪的措施,也给其他地方做好安全治理工作提供了有益启发。同时也要看到,也有不少地方,河道两岸还缺乏必要的救生设施,有的地方虽然设置了救生设施,但因为管理不到位,还存在丢失和维护缺位等问题,值得引起重视。

防溺水是个老话题。每年暑假,我们都能看到一些不愿意看到的学生溺亡的悲剧。为了减少溺水事件,一些地方采取了很多的办法,有些办法还行之有效。其实,防溺水不易,但也不是什么“天下至难”,关键在于思想认识是不是到位,举措是不是有效。我们期待,各地不妨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学一学海安的做法,让“救生圈”等救生设施成为河道标配,定期加强对河道边救生设施的检查和维护,让溺亡事件少些再少些。

(魏晓敏 朱海容)

责编:韩宗峰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