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智库观察 > 正文
构建高校党建和思政深度融合的育人体系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高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推进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新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高校党建思政融合育人体系的构建,不仅有利于创新和丰富高校育人实践,还能发挥多元协同作用,高质量全方位完成育人政治目标、思想目标和道德目标,这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校践行立德树人的必然选择。

两者具有同向同行的价值取向。党的建设以培养学生提升党性修养为主要目标,思想政治建设的工作目标是帮助学生提升道德修养,自觉培养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虽然党性修养和道德修养的范畴不同,但归根结底都是做“人”的工作,都是促进自我革命、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的过程,其最终目标都是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两者具有借鉴相通的工作方法。高校党建工作是思政工作的基础,思政工作也拓宽了党建工作的渠道,二者在工作方法上具有一致性,都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结合。既要站稳政治立场、坚守政治底线、不破政治红线,又要因事而化,因生施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重工作方式方法,既不能用原则性束缚灵活性,也不能用灵活性破坏原则性,必须把握住原则和底线,拿准“尺度”。

两者具有共融互促的作用发挥。党建为思政工作明确了政治方向,提供了组织核心,思政工作则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思想政治领域的延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自觉担负起引领、服务学生的任务,进一步指导学生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和本质,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实践中举旗定向、把舵领航。

高校思政工作者可通过深入挖掘百年党史中的红色育人资源,将党的革命历程、光荣传统和革命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党的历史、党的宗旨和党的任务,从而增强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构筑起“大思政”育人格局,以党的建设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联动切实提升育人实效。

织密育人组织网,守好党团育人“主阵地”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共青团工作是高校党建思政融合育人的重要抓手,也是党建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必然遵循。各高校都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管青年的总体原则,提升高校共青团的政治引领力,铸就忠诚于党的政治灵魂。构筑横向覆盖、纵向深入的育人体系,才能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最终实现党建与思政在思想上的高度统一和发展上的深度融合。横向上,不同党团组织和职能部门间可以通过“联盟合作”的形式发挥各自的专业领域优势,打破育人壁垒,丰富育人内容,相互配合、有条不紊地将党建与思政之间的“各自为政”转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时,纵向上要发挥自上而下的党组织优势,建立起“校党委把方向—党总支定措施—党支部抓落实”的三级全链条贯通机制,层层压实育人责任,形成传导通畅、目标明确、分工协作、多方联动的工作模式,织密横纵双向贯通的育人组织网,把思想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理念教育融入组织的各个环节,使得“大思政”深入“小集体”,构筑起“党建带思政,思政促党建”的互联互通育人体系,守好协同育人“主阵地”。

抓好队伍建设,唱响全员育人“大合唱”

党走过的百年历史是一部奋进史。党之所以能够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取得重大成就,根本在于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并不断结合实际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习党的创新理论能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这既是引导党员干部健康成长的行动指南,也是培养造就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重任的可靠接班人的科学指引。“大道理”人人都会讲,但“大道理”讲不好学生不爱听,达不到育人效果。探索如何将“思政小课堂”搬进“社会大课堂”,由“小切口”衍生出“大道理”,才是考验思政教育者功力的关键。党员干部引领思政教育的政治方向,辅导员是思政教育的“规划师”,思政课教师是传道解惑的学业导师,抓好这三支队伍,“大道理”才能常讲常新。让有信仰的党员干部讲信仰,引导学生善于从政治根源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头脑;让有“温度”的辅导员讲有“深度”的故事,把思政育人工作做到学生心坎里,才更能引发共情;让有扎实学识的思政课教师解读知识,才能将科学道德、创新精神、价值伦理、家国情怀等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互动起来,把党的创新理论浸润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实践中,才能把“大道理”讲深、讲透、讲出彩。

借助信息化手段,激发协同育人“活力源”

青年强,则中国强;青年有理想,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者,常为新;青年工作,也必须因时而进,常学常新。在新形势下,以信息化手段汇能、赋能、聚能,让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实现“云传播”,既是扎实做好互联网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需要,又是切实提高育人能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的必然选择。如何实现“硬”道理的“软”传播,使有意义的内容有意思,是让个性十足的大学生们接受思政教育的关键。相比于传统的灌输式思政教育的“说理”,沉浸式、体验式和互动式的学习环境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能达到教育效果。党员活动室、红色教育基地、图书馆、“一站式”学生工作站,都可以是开展党建思政融合教育的空间,“两微一端”、短视频、直播间等新媒体平台也可以建立起师生之间的对话窗口。高校应积极探索新思路、借助新技术,丰富“大思政”育人空间载体,打造多平台、多层次、多主体、多向度的多维立体对话模式,拓展党建与思政工作的融合形式,激发育人创新活力,切实提高教育的覆盖面和实效性,点亮“指尖上的思政课”,实现对青年学生的“启智润心”,让有深度的思政课更有“滋味”。

新时代新征程,呼唤新气象新作为。对于高校而言,党的建设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两手抓”且“两手硬”。党建引领思政工作的政治方向,党的创新理论和实践是思政教育的鲜活案例,同时,思政育人的成果也丰富了党建工作的内涵,为高校党建工作注入新的活力。高校党的建设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要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思政教育为阵地,同频共振、同向发力,通过党建引擎激发思政新动能,既要守好“主阵地”,又要唱响“大合唱”,更要激发“活力源”。

□ 杜 昊(作者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责编:胡悦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