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的故事如果说有现实版的写照,应该就是我们连云港在新的世纪后发先至,构建新亚欧大陆桥,完成我们新时代的‘西游记’。”2009年4月20日,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视察连云港时殷殷嘱托。从苏北小城到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开放,给连云港烙下深深的印记,也催生了丰硕的成果:40年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3.6亿元增长到4363.6亿元,增长185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668元增长到9.5万元,增长141倍;港口吞吐量从不足千万吨增长到3.2亿吨,国际班列累计开行1.6万列,稳居全省首位。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展露现实模样,“中华药港”从海州湾畔逐浪驶向世界舞台,一座产业高地在黄海之滨加速崛起。

“四十年来,我们开拓创新、勇毅前行,在港城大地上绘就了一幅筚路蓝缕、波澜壮阔的山海奋进画卷。”7月26日,连云港市委副书记、市长邢正军带队走进“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奋力书写‘走在前、做示范’新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连云港专场,深入阐释该市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实现高质量“后发先至”的生动实践。
产业强市,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盛虹化工新材料项目土建施工基本完成、奥升德年产20万吨己二胺项目正处于试生产准备阶段、虹港石化聚酯新材料项目进行试运行调试……盛夏时节,连云港市徐圩新区一批省级重大项目结出累累硕果,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石化产业如今是连云港的一张亮丽名片。徐圩新区作为连云港市全力打造的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已形成盛虹石化、卫星化学、中化循环经济产业园三大石化产业集群,综合实力位列全国化工园区前列,2023年实现规上工业产值1812亿元,预计2024年增超25%。“我们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构建现代化石化产业体系,为全市万亿级石化产业集群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连云港市政府副市长、徐圩新区党工委书记吕洁说。
连云港以科技创新和前沿技术,绘制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路线图”。数据显示,连云港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一;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连续四年领跑苏北。截至目前,全市累计获批1类新药22个,约占全省的41%、全国的11%,新药数量全省第一、全国领先。
面对未来产业,连云港的态度是加强赛道谋划、前瞻布局。邢正军介绍,连云港做好产业创新融合文章,拓展“海洋+新能源”“低空+碳纤维”“合成生物+化工”等新领域新赛道。依托“悟空智算”平台,差异化培育人工智能标注等新兴业态,更好赋能千行百业尤其是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规划建设未来产业研究院、概念验证中心和中小试基地,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港城落地生“金”,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促进产业“向高”攀升、“向新”突破。
开放引领,打造“一带一路”强支点
作为“一带一路”东方出海口和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出发地,近年来,连云港市不断强化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东方起点和陆海交汇枢纽功能,在拓展东西双向开放空间、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积极作用。
“我们坚决扛起‘一带一路’强支点使命,锚定‘东方大港、千万标箱’目标,打造陆桥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首选出海口。深度参与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建设,积极申建中欧班列陆海集结中心,不断提升‘两基地一班列’能级,高标准建设‘一带一路’标杆和示范项目。”邢正军说。
一组数据看连云港“两基地一班列”运行成绩单: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自2014年建成后,集装箱进出场量由6.5万标箱增长到2023年的24.3万标箱;自2017年连云港市与东门无水港开展合作后,过境集装箱换装量由9.3万标箱增长到2023年的30万标箱;上合组织(连云港)国际物流园自2013年投用,目前累计完成物流量超过2.8亿吨;自1992年全国首开国际货运班列以来,累计开行超1.6万列。“我们将进一步畅通‘双循环’战略链接,开创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努力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交出不负殷殷嘱托、不负伟大时代的过硬答卷。”连云港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任栋说。
自贸试验区是改革开放的名片。5年来,承载着国家战略重任的连云港自贸片区,在“试验田”里播撒了包括制度创新、市场活力、开放合作、主导产业集聚发展等诸多好“种子”。
“连云港自贸片区累计形成了188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列入国家级3项、全省复制推广41项。”发布会上,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王玉祥举了一个例子,“我们实施市场监管领域执法“观察期”新模式,编制《企业合规经营指导手册》等。5年来,片区新增市场主体超2.1万家,较获批前增长了19倍。”
绿色发展,绘就景美民富新图景
连云港自古以来被誉为“东海第一胜境”,依山傍海的连云港是江苏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在保护生态环境、守护多样之美方面,连云港的成效如何?
据统计,截至目前,连云港市记录到物种3673种,其中珍稀濒危物种135种、占全省的81%,生物多样性水平位于全省前列。“连云港山海相拥,境内森林、湖库、湿地、海洋等生态系统俱全。维护好生态系统和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我们始终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全面系统治理生态环境。”任栋说,连云港将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美丽港城建设步伐。
打造绿色发展“港城样板”,连云港用实干“民生画笔”,绘就景美富民新图景。
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为统领,连云港统筹推进连云新城、西连岛、琴岛天籁等滨海片区开发,精心打造百里蓝湾、十里金沙、连岛明珠。做优环云台山、环锦屏山景观体系,高水平建设公园城市,全面铺展“半城青山、山城相融”的城市画卷。同时,深入挖掘西游文化等特色元素,着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持续擦亮“大圣故里·西游胜境”文旅品牌。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构建系统完善的城市绿脉,让美丽港城可观可感可享。
近年来,连云港市电商产业异军突起。如何抢抓机遇,推动电商产业做强做优做大?发布会上,连云港市商务局党委书记、局长江行洲用“三张名片”,分享了连云港电商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果——
第一张名片:电商之城。连云港网络年零售额连续6年以百亿级幅度增长、2023年突破千亿元。东海水晶和穿戴甲名冠全球,灌云主题服饰网络销售占全国70%,赣榆带鱼、对虾等产品销量全国第一,全市形成了以东海水晶和穿戴甲、赣榆海鲜、灌云主题服饰、灌南菌菇、海州运动服饰等为代表的特色电商发展格局。
第二张名片:海淘之城。连云港紧紧抓住了从海淘到反向海淘这个风口,发力跨境电商。东海水晶跨境电商交易中心各种水晶工艺品一应俱全,产品销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营主体超过5000家,直接带动就业超过5万人。
第三张名片:直播之城。江行洲介绍了“一个村”和“一个人”:赣榆区海脐村,一个3400多人口的小渔村,现有近300户从事海鲜电商,全村电商年销售收入达18亿元;李园园,一名拿过3次世界冠军的残疾人运动员,2013年退役后带领6位退役残疾人运动员,利用短视频和直播销售连云港海鲜特产,带动就业创业50余人。
绿水青山间,一个更加开放的连云港,正阔步“强富美高”新港城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凝心聚力、敢为善为、实干争先,奋力推动连云港改革开放事业开创新境界、迈上新台阶。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程长春 赵芳
图片摄影 张泽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