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地评线】交汇点评|申遗成功彰显国际认可,更为全球生态保护提供中国范例
653c2d88e4b0e06d80a8e1c9.gif

7月26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的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国的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继一期申遗成功后,时隔五年二期也申遗成功,充分展示了中国在自然遗产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努力与成果,更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高度认可,同时也为全球生态保护提供了中国范例。

2019年,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将地处江苏盐城的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该项目成为中国第54处世界遗产,是我国首个滨海湿地类型的自然遗产,将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从陆地延伸到了海洋。

江苏盐城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申遗成功的五年,不仅更好地促进了国际候鸟迁飞保护,也更有力地推动了濒危物种的保护,同时还提高了公众对湿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发挥了良好的自然湿地保护宣传教育作用、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良性互动。

江苏盐城作为人口稠密的东部沿海地区,对自然遗产的保护与合理利用,为其他城市提供了良好的范例,也为二期申遗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特别是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涉及天津、河北、辽宁、上海、山东等省市的10余处候鸟栖息地,均位于人地关系紧张的沿海地区,申遗难度高、挑战大。如今,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申遗成功,无疑是对沿线各地持之以恒开展生态保护的最好褒奖。

中国在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的保护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坚定的决心。从建立严格的保护制度,到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生态修复,再到加强对周边地区的环境监管,每一项举措都体现了我国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和坚定信念。江苏盐城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后,在国际更严格的监督下,中国采取了更为科学和富有成效的保护措施,展现了中国积极履行国际责任、参与全球生态治理的担当,为全球生态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盛会刚刚闭幕,即迎来申遗成功的好消息,将进一步坚定中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提振民众参与的信心。

我们应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让更多的绿水青山成为造福人民的金山银山,为子孙后代留下美丽家园,为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作出更大贡献。(范杰逊)

责编:丁叮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