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荣光永不褪色⑪|单兵歼敌280余人的“一级战斗英雄”胡修道之子: 长大后才知道,父亲在上甘岭建奇功


AI修复后的老照片
“一级战斗英雄”胡修道之子陈刚拿起老照片,向记者讲述硝烟往事。

这是一张拍摄于71年前的黑白照片——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订。那一年深秋,志愿军第12军第31师第91团5连战士胡修道面对镜头,面庞微微上扬,眼神坚毅,手持冲锋枪,胸前挂满勋奖章,留下了这张半身像。

胡修道身后,是朝鲜半岛中部江原道金化郡的五圣山,其中一座名叫上甘岭的小村庄,成为中国人民家喻户晓的地名和中国军人永远的精神丰碑。这里,也是胡修道创下彪炳史册战绩的地方。那一年,他年仅21岁。

1952年10月,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在五圣山南麓打响。这场战役中,新兵上战场的胡修道先后击退敌军41次猛攻,创下1人歼敌280余人的奇迹。为褒奖他的传奇战绩,1953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胡修道“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并颁发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修复后的照片里,胡修道胸前的一排排勋奖章,恢复了原本的金光灿烂。

7月11日,在胡修道次子陈刚家中,记者见到了极为珍贵的“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抗美援朝战争中有大批志愿军将士获得朝鲜的各类表彰,但当时朝鲜的最高荣誉“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也仅有12位志愿军将士获此殊荣,其中有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以及黄继光、杨根思、邱少云等我们所熟知的战斗英雄。

胡修道的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

打开锦盒,陈刚小心翼翼地取出一枚枚勋奖章,向记者讲述起它们背后的硝烟往事。

作为朝鲜战场双方的最后一场战役级较量,上甘岭战役的战场主要集中在面积仅3.7平方公里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炮兵火力密度甚至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最高水平。“炮火激烈到什么程度?40多天里,两个高地被足足打低了两米多!”陈刚说。

1952年11月,上甘岭战役进入了决定性的反击阶段。11月5日凌晨,美军调集100多架飞机、300多门火炮、30多辆坦克向597.9高地猛烈倾泻火力。此时,班长李锋带领新兵胡修道、滕土生,奉命坚守597.9高地3号阵地。在此前的反复激烈争夺中,阵地表面工事早已被炮火摧毁,一块被炮弹削去大半的大青石成为3人唯一的掩体。

一阵阵震天动地的排炮过后,敌人开始往上爬,越爬离阵地越近。“战场上枪炮一响,新兵其实就成了老兵。我父亲是抓到什么扔什么,拼命地甩爆破筒、投手雷、掷手榴弹……不知道过了多久,他的手突然被班长抓住,父亲这才知道,敌人早被打退了。”陈刚说,打退敌军两次进攻后,附近的9号阵地告急,班长李锋被调去支援。“班长走之前,不放心地望向父亲和滕土生,父亲很坚定地说:‘班长放心,保证人在阵地在!’”

随后的战斗中,二人默契配合,打退了敌人一轮又一轮进攻。突然,指挥所传来紧急消息:“10号阵地没人了,敌人要攻上去了。”胡修道一望,发现一大片敌人正往10号阵地爬。形势危急!两人立即冒着敌人的火力封锁,交替掩护、快速跃进,抢在敌人前登上了10号阵地。这时,排长郭三旦也赶过来支援,可就在刚进掩蔽洞一瞬间,一发炮弹落在他身旁,排长光荣牺牲。此后,滕土生也负了重伤,被送下火线。

阵地上,只剩下胡修道一个人。眼看着成群结队的敌军不断往上扑,胡修道轮番操纵轻重机枪、冲锋枪,不停投掷爆破筒、手榴弹,利用阵地上可使用的一切武器,在几个阵地间来回打,一直打到黄昏,奇迹般地把绝对优势敌人打了回去。

战后统计,胡修道一人坚守两个阵地,累计歼敌280余人,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战斗了两天,我父亲水米未进,从战场上下来的时候,已经是衣衫褴褛,浑身上下都是来回滚爬的淤青,还有各种弹片的擦伤。”小时候和父亲一同洗澡时,陈刚曾看到过战争留下的那些伤痕,只是年幼的他,还不知道父亲经历了什么,“其实我作为第二讲述人,讲不出这场战斗的残酷性,也难以完整表现出我父亲这些志愿军战士的那种大无畏的战斗精神。”

1953年1月1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特决定为胡修道记特等功,同时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而在英雄模范大批涌现的志愿军中,一级英雄、特等功臣就有49人,每个人的故事都令人难以置信,但都真正发生过。正如著名作家杨朔在名篇《金星英雄》中写的那样:“这个青年活生生地说明了敌人为什么在朝鲜碰得头破血流。敌人攻不动上甘岭,更攻不动朝鲜,因为在上甘岭上,每条战线上,我们到处都有无数像胡修道这样的人物。”

铭记历史,缅怀英雄,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永远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力量。”关于上甘岭战役、关于父亲的英雄事迹,陈刚上学后才从书本上和父亲接受采访时的讲述中逐渐得知。此前,身高1.6米出头的父亲在他心中,一直是个很瘦小很精干的普通军人,“父亲话不多,但对子女的管教非常严格,我们犯错挨揍是常有的事,后来知道了父亲的事迹,就觉得我的父亲真厉害,真了不得!”

父亲去世前,陈刚和哥哥姐姐从未看到过这些勋章,直到后来母亲病重,才把勋奖章交给他们保管。“在很多人眼里,这些可能就是普通的金属块,但对于我们家来说,这既是信念的象征,更是一种精神的图腾,时刻激励着我们要铭记伟大胜利,传承发扬先辈们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英勇精神。”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顾敏/文 焦贤颖 王苏禾/摄、视频

责编:陈珺璐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