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7月26日,由江苏省教育厅联合江苏省委统战部等11个部门共同主办的“建行杯”江苏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冠军争夺赛在南京理工大学精彩开赛。大赛集中展示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遴选推荐优秀项目,推动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社会效益好的优质创新创业成果落地转化,为高标准建设教育强省、做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两篇大文章提供强劲动能。

经过激烈角逐,南京理工大学的“三国演异——三国产化引领高集成毫米波AiP模块”项目最终脱颖而出、夺得冠军,南京医科大学的“皓齿玉成——口腔颌骨缺损修复材料的研发与应用”项目获得亚军,南京林业大学的“愚公益杉——杉木优培优植照亮林业碳汇公益路”项目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雷视科技——先进雷达波形设计的引领者”项目获得季军。本次大赛共产生一等奖220项,其中高教主赛道150项、红旅赛道40项、产业命题赛道30项。

大赛自今年启动以来,吸引了全省150所高校的7.59万支团队共32.21万人次报名参赛。经层层选拔,共376个项目入围决赛,对决路演答辩。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徐庆介绍,本届大赛参赛人次和项目数量再创新高,涌现了很多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硬科技、高质量项目,也涌现出很多助力乡村振兴的民生公益好项目,充分展示了江苏学子创新创造的热情和敢闯会创的风采。
记者了解到,本届参赛项目中,不仅有瞄准国家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紧跟科技前沿的高质量创新项目,也有很多助力乡村振兴、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项目。

“国产化软件突破,实现软件自主可控!”南京理工大学“三国演异”团队负责人耿淳带领团队在比赛中一举夺魁。他告诉记者,封装天线AiP模块在移动通信、卫星通信以及万物互联的物联网背景下的众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和重要的价值,然而目前国内的相关产业发展却受阻严重,AiP属于半导体产业的重要一环,也受到了半导体产业链的制约。“我们团队自研三维结构,依托国产TGV工艺和团队自研仿真软件,实现了高性能AIP模块的全国产化,直击AIP发展受限的工艺、设计、软件平台三大窘境,适配工艺限制、打破专利壁垒、保障了信息安全! ”

“我们力争引领口腔颌骨修复技术的革新,为众多患者带来更为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案。”南京医科大学“皓齿玉成”团队负责人蒋骋昊介绍,团队针对口腔颌骨缺损修复领域的严峻挑战和巨大临床需求,创新地提出应用纳米颗粒材料“长新骨”替代目前临床应用骨粉“填骨坑”的治疗策略,同时配套开发了相关应用技术,推动核心产品迭代及形成产品矩阵,逐步构建“皓齿玉成”生态。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雷视科技”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三种适应不同应用需求的高性能发射波形设计技术,并将相关算法集成至硬件平台上,形成定制化的复杂波形生成组件,可有效解决目前雷达领域存在的发射波形旁瓣高、雷达观测范围受限、干扰情况下目标探测精度低等问题,从而促进航空航天产业发展。
南京林业大学“愚公益杉”团队经过五年来的调研、实验、帮扶,通过杉木良种改良和推广,提升了杉木固碳能力,带动了林农的致富增收。“我们坚守林人初心,在实践中切实领悟了守住绿水青山的重要性。”
“对标世界科技热点和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当代大学生在创新热潮中跟随的方向。”江苏亮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蔡震在比赛中惊喜地发现,不少参赛队伍对标前瞻性科技,大胆突破,并结合自身所学知识进行跨界创新,同时部分队伍的科研成果已经得到产业转化,“大学生在校期间就积极参与科研探究,表现出对科学知识的渴望,以及较强的解决问题的技能,令人惊叹”。
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李强说,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服务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动能、新优势,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重要内容,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前沿,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全面发力,通过构建“课程、竞赛、孵化、平台、活动、支撑”六位一体工作体系,为双创人才厚植成长沃土,培养更多敢想敢干、能闯会创的创新型精英人才。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交汇点,大赛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的练兵场,高校在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中,必将肩负起更加重要的任务和使命。”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树兵说,以赛促学,希望同学们在青春赛道中走在前、做示范。将所见、所学、所思、所获,转化为真才实学、过硬本领,高举创新之举,体现江苏水平,彰显青春风采;以赛促教,希望各高校在双创教育中强改革、探新路。畅通双创大赛、双创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将大赛积累的好经验、好办法、好机制转化为深化育人方式、创新办学模式的关键词,转化为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会的创新之策;以赛促创,助力同学们在服务发展中挑大梁、做贡献。做好大赛的后半篇文章,创造条件、优化政策,助力同学们在江苏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进程中,跑出青春加速度,增添发展新动能。

近年来,江苏已累计实施省级以上“大创”项目8.42万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94万项,引导37.88万名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训练。江苏通过每年举办赛事、定期开展资源对接活动,充分发动金融界、产业界、社会团体力量,为优秀项目、产业园区、投融资机构提供“握手”渠道,进一步推动项目落地转化,持续推进教育链、产业链、资金链、创新链、人才链等有机融合。“十四五”以来,江苏在校大学生注册创办企业累计约2810家,带动就业约2.6万人,其中2023年在校大学生注册创办企业近800家,注册资本累计达6.3亿元、融资总金额超过1.8亿元。
决赛后,主办方还将组织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营,集训中产生的优秀项目将参加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7月24日至7月26日大赛期间,组委会同步开展了大学生创新讲坛、金融财会论坛,以及校企对接会等活动。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程晓琳
(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