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街、古岳城、古井、古庙、古戏台……南京市溧水区晶桥镇邰村以其悠久而厚重的历史传统文化,成为游客寻觅的“诗和远方”。近年来,晶桥镇邰村充分挖掘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将美丽乡村建设、特色产业培植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成为乡村旅游热门打卡地,激活了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千年古村 延续村落文化留住乡愁
“细雨童驱犊,薰风妇喂蚕。荷锄遵广陌,倚杖瞰晴岚。”这是清代文学家《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描写和赞美晶桥镇邰村的诗句。邰村地处高淳交界处,是一座千年古村落,文化历史源远流长。青砖、小瓦、长巷、石板路……走进邰村老街,浓浓的人文乡愁扑面而来。 邰村老街长约一千多米,形成于明代洪武年间,古时老街当铺、染坊林立,十分繁华。如今,邰村老街虽历经千年沧桑,两侧还保留着10多座青砖黑瓦的老屋,其中有5座老建筑被评为“南京历史建筑”;邰村老街上还有数口明清时的古井,至今井水清澈甘甜。晶桥镇在对邰村老街打造过程中,保持民居院落原有风貌和内部结构,对老屋、古井等古建筑进行了修缮和保护,恢复了老街青石板路面,保留犁、耙、石磨等传统农耕生产生活用品,保存“乡村气息”。

在邰村老街一侧,新建的文化长廊里,岳飞追思台“还我河山”四个大字格外醒目。据溧水区有关文史资料记载,邰村曾是民族英雄岳飞抗金古战场,公元1129年,岳家军在邰村大败金兵。如今,邰村境内还有当年岳家军修建的抗金土城、瞭望台等遗迹。“我们将历史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相融合,修建了岳飞追思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励人们向善、向美、向正义,厚植爱国主义情怀。”邰村党总支书记章骏告诉记者。

邰村古时有石泉春汲、箕谷坐谈、湖畔芝澜、峰巅翠竹、玉屏遥映、湖上夕阳、壑中松雨、绕寺梅花等长山八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晶桥镇充分挖掘邰村历史文化,依托原有八景,建设了荟曲留春、百年老街、箕谷坐谈、六书怀古、金门遥映、苍古掠影、岳城追思、湖畔芝澜、田园话旧、古井志异等邰村十景,打造了独具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美丽乡村,让游客真正“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特色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炎炎夏日,晶桥镇邰村南京普仁有机农业公司1300亩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生机勃勃。蔬菜大棚错落有致,一眼望不到边,煞是壮观。大棚内,菠菜、青菜、黄瓜、鸡毛菜、意大利生菜等青翠欲滴,西红柿、辣椒等五颜六色,许多村民正在采摘蔬菜,一派繁忙景象。在邰村南京普仁有机农业公司有机蔬菜果蔬分拣冷储中心内,工人们在恒温的空间内,正忙着对当天采摘的蔬菜进行清洗、分拣,打包,装上冷链专车。“我们蔬菜基地现在每天有两三万包蔬菜和10吨左右生菜,通过冷链专车当天就能直接运到北京、上海、深圳、南京等城市的百草园三个零、盒马鲜生、叮咚买菜等商超,保证当地市民吃上新鲜的有机蔬菜。”沈子杰告诉记者,现在每周还有两批有机蔬菜发往香港,每周稳定向香港供应约6000公斤蔬菜,全程冷链专车运输,保证24小时内到达香港,保证蔬菜的新鲜度。2023年,邰村有机蔬菜种植基地成为南京市首个盒马村、南京市首家取得供港资质的本地蔬菜生产基地。

章骏告诉记者,目前,南京普仁有机农业公司吸收了周边123名农民务工,人均年收入7万元,直接提供工资性收入861万元,村民每年土地租金就可收入40多万元,有力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带动农民增收。同时通过租赁村集体大棚600亩,全年租金达86万元,蔬菜分拣中心、堆肥场等设施用房全年租金约40万元,提高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

在邰村长山头200亩水蜜桃迎来了成熟期,一个个水灵灵的泛着红晕的桃子挂满枝头,圆润饱满的桃子和绿叶相映成景,棵棵桃树挂满硕果,果农们正在采摘成熟的白凤桃,满眼尽是丰收景象。邰村长山头桃园主人张彩红告诉记者,这片桃林是9年前从无锡阳山引进的白凤桃树种,从种植开始,都是阳山水蜜桃种植专业技术团队负责科学种植管理,这两年,水蜜桃采摘期都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水蜜桃采摘的乐趣。

在邰村长山头另一侧,200亩“红美人”柑橘种植基地生机盎然,群山翠岭间,红绿相映,是南京首家大规模种植“红美人”的基地。2020年冬天基地里的“红美人”成功挂果,在当年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组织的首届“红美人”柑橘评比中,就摘得银奖。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邰村积极推进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模式,打造以休闲体验、生态采摘为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努力实现强村富民,助推乡村振兴。“邰村将通过进一步整合山水、文化、产业多层次旅游资源,积极创建省特色田园乡村,深度推进农旅融合。”邰村党总支书记章骏表示,将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现代农业田园综合体,描绘出乡村振兴新画卷。(张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