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7月31日,烈日炎炎,太仓市东林村的田间地头挤满了来自各市、涉农县(市、区)科学施肥技术推广人员以及部分种植大户,全省水稻生长中后期科学施肥观摩培训在这里召开。培训现场观摩了水稻穗期无人机施肥、木霉菌联合秸秆灭活还田土壤高效培肥试验示范,展示了水稻生产中后期适用的氮钾肥、叶面肥等肥料新产品,大疆、极飞等品牌的无人机新机具,以及水稻营养遥感诊断无人机精准施肥等新技术。

当前,全省水稻正陆续进入拔节孕穗期,是穗肥施用的重要窗口期。穗期是水稻由营养生长转到生殖生长、营养最大效率期的关键时期,穗肥占全生育期施肥量的40%~50%,施足施好施对穗肥是提升水稻单产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节本增效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必要措施。此次现场观摩培训召开的目的是为深入贯彻落实全省秋粮生产管理现场推进会会议精神,引导农户因地因时因苗因水做好水稻生产中后期肥水管理,支撑粮食产能提升和科学施肥增效。
“全省大部分土壤有效磷含量处于丰富水平,按照旱重水轻的磷肥原则,水稻基肥配方肥磷含量要降下来,穗肥不需要再施磷肥。现在还有许多农户习惯用氮磷钾配比为15-15-15的复合肥作穗肥,造成浪费,也不符合农业绿色发展的要求,建议穗肥施用氮钾型复合肥。灌浆期的养分管理重点是要控制氮肥的投入,防贪青迟熟倒伏的风险,同时由于水稻根系吸收能力减弱,建议结合肥药混喷或单独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含大量元素、氨基酸(或腐植酸)、中微量元素的水溶肥料,强化光合作用和光合产物向籽粒运输,攻大穗促粒重”,江苏省耕地质量与农业环境保护站站长梁永红介绍道。
近年来,新质生产力为推动作物生产高效优质绿色低碳提供了新的路径。此次观摩培训展示的无人机在减少用工、提高作业效率上效果显著。太仓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张心明主任说:“每年7月底8月初是水稻施用穗肥的重要时间节点,以前农民要顶着高温撒肥,一天只能撒肥20亩左右,应用无人机施肥技术,一次可以装载50~60公斤的肥料,每天作业面积可以达到300亩左右,极大提高了作业效率、减轻了农户的劳动强度。”
据了解,近年来,江苏省耕地质量与农业环境保护站加强与南京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省农业科学院、扬州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在全省遴选建立了16个耕地质量提升与化肥减量增效“四新”集成展示区,开展施肥新产品新技术新机具新模式组装集成,为解决耕地地力提升、减肥不减产、减肥还增产、绿色低碳发展等问题与挑战方面贡献了新质生产力的力量,助力全省科学施肥增效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观摩会现场展示的木霉菌联合秸秆灭活还田土壤高效培肥技术是南京农业大学沈其荣院士团队研发的新技术,具有调控土壤微生物区系、有效降解秸秆、提升土壤肥力、促进作物健康生长的效果。结合水稻穗期无人机施肥技术,可以减少水稻全生育期氮肥投入10%以上,减少除草剂使用频次或强度30%以上,提升水稻产量6%以上。扬州大学谭昌伟教授现场介绍的水稻营养遥感诊断无人机精准施肥技术,是应用卫星遥感影像、无人机多光谱影像等智能化方法,实时监测水稻苗情长势信息,出具不同地块肥料追施“处方图”,实现精准施肥、智慧施肥、绿色施肥,可减少化肥用量15%以上。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吴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