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活态传承,江苏非遗一路“锦锈”焕新彩

7月30日,江苏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情况的报告。报告显示,近年来,江苏通过率先立法保护,强化活态传承,打造特色品牌,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截至目前,江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1项,在全国各省区市中位居第一。江苏大地上,从时光深处缓缓走来的古老非遗一路“锦绣”,正绽放出崭新的时代光彩。

强化政策引领,全力支持非遗工作。2006 年,江苏在全国率先颁布施行非遗保护的地方性法规《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并于 2013 年进行修订;各地依据实际情况制定昆曲、淮剧、宜兴紫砂保护等 60 部法规,江苏已构建起上下连通、总分结合的法规体系。江苏省还通过优化授艺活动的传承条件,为非遗传承人搭建传播非遗文化、展现传承精神的展示平台,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见度,让公众能够通过多种渠道认识和了解非遗,为传承人提供场地和资金的有力支撑,对主动组织、参与传承工作的传承人给予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奖励,调动传承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优地传播和延续。

整合利用资源,多维度开发非遗资源。文化事业通过非遗内涵、技艺和价值的传承与传递,为旅游产业提供文化内核;旅游产业则通过市场机制和商业运作,将非遗资源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旅游与文化相互关联、不可分割,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推动非遗项目和旅游业相互结合,比如让原生态项目于景区进行展演、开发非遗综合演艺项目等,展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游客提供独具特色的非遗体验,增强文化的吸引力,提升旅游的附加值,推动文化产业的进步,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开展“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活动,把形式丰富的非遗展示、展演、体验活动融入景区“吃住行游购娱”的各个环节,已认定 32 个省级示范项目。

创新传承模式,积极推动非遗文化发展。睹乔木而思故家,见非遗而知传统,非遗铭刻着中华文明的“根”与“魂”。非遗作为民族文化的标志与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教育价值、传承价值等,已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独特名片。新时代背景下,非遗的传承和传播需要持续发扬光大,以实现增强人文底蕴、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标。近年来,随着我国非遗保护工作不断探索实践,数字信息技术的快速更迭推动非遗的保护和发展逐步进入数字化时代。网络传播、直播的迅速,大数据的精准捕捉,都让身处数字时代的人们获得了更好的互动体验、知识来源,为传承铺平了道路。江苏省规划在未来还打算借助数字科技为非遗保护传承赋能,激励支持非遗科技创新,培育非遗数字化的新型业态,探寻“非遗数字化+产业化”的发展路径。(周雨)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