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在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银行街12号,坐落着一栋白墙黛瓦的老宅,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程开甲曾在此居住十多年。8月3日,历时约两年修缮完成的程开甲故居开馆,成为讲好“开甲”故事、激励接续奋斗的重要阵地。“程开甲少年书院”同步揭牌成立。


程开甲院士是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的创建者之一,为我国理论物理研究、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第一颗氢弹爆炸等作出突出贡献,先后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人民科学家”等重大国家荣誉。程院士生前一直对家乡盛泽抱有深厚的感情,多次回家乡参观考察。在盛泽母校,他给孩子们讲自己的故事,留下了“树志尚德,勤学守纪,将来成为栋梁之材”等寄语。

走进程开甲故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程院士的雕像和“忠诚奉献 科技报国”八个字,生动诠释了程院士为国铸甲的科学家精神。程开甲在盛泽镇读小学时,就立志成才。在故居的一处天井里,一大一小两个雕塑再现了程开甲在观音弄小学遇到了人生中第一位良师简晓峰校长的场景。程开甲曾感叹:“在这里,我开始懂得了‘成才’的含义,并立志要成为一个‘大人物’。”

在展厅玻璃柜中,一个黑色的铁皮大箱子格外引人关注。那是1950年,程开甲回国时携带的铁皮箱,里面装满了他在英国用心收集的物理学书籍。当时,新中国的成立让程开甲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出头之日”,他毅然谢绝了英国恩师的挽留,买了一批新中国建设急需的资料,回到百废待兴的祖国,开启了他实现科学报国之志的人生旅途。

1962年,程开甲成为我国核武器试验研究的技术总负责人,牵头起草了中国首次核试验总体技术方案。1964年,程开甲首次踏足罗布泊,在戈壁滩上工作、生活了20多年。20多年中,他亲自组织指挥了包括我国首次原子弹、首次氢弹、首次“两弹”结合、首次地下平洞、首次地下竖井等各种类型核试验三十多次,带领团队解决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难题,建立起中国特色的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
1984年,66岁的程开甲调回了北京。在程开甲故居二楼的一个房间里,还原了他晚年北京家中的书房布置,其中的桌椅、沙发、录音机等均是程开甲生前使用的原物。“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程开甲曾这样说道。

从“少年立志、得遇良师”到“负笈英伦、心系故土”,从“以身许国、无怨无悔”到“戈壁寒暑、为国铸器”……程开甲故居展陈以时间为经、事业为纬,通过展品、图片、文献、视频等形式,六大展陈单元徐徐展开,让参观者们深刻感受到程开甲院士砥砺奋斗的科研精神和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

此次故居的修缮布展得到了程院士家人的大力支持,捐赠了许多珍贵展品。“这次我们全家受邀过来,看到了心心念念的故居,这里的每一个场景都能让我回忆起父亲来。”程开甲院士长女、西北核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程开甲院士技术助手程漱玉深情回忆道,“在我小时候,父亲似乎永远在工作中,在家基本见不到他。过去我们并不理解,也不清楚父亲究竟在干什么,直到自己进入‘红山’研究所工作,听到父亲晚年时的口述,我才一步步加深对父亲的了解,才能真正体会到他的艰辛和奉献。”

“程开甲故居是一座有生动故事、有内涵精神、有影响力的爱国主义场所和科普实践基地,必将激励全社会厚植家国情怀,涵养卓越品格,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吴江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盛泽镇党委书记陈宇说。
据悉,盛泽镇已建立程开甲小学,并与江苏省苏州中学联合共建“程开甲少年书院”。该书院实行集中式的早期培育与长周期的贯通培养,打造更具人文关怀与潜能发展的学习新平台,今年9月将开启首批140人的创新人才贯通式培养。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