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南京“炎”值加码,连续升级的“烤”验下,防暑降温是每个“出门”人首要考虑的问题。高温天,能不能出门?中暑主要发生在什么时间?哪些人群易中暑?如何加强防护?
南京市第二医院急诊医学科主治医师卢虎提醒:酷暑之下,选择“出门”时间段不仅看气温,还要结合湿度、搭配适宜装备,防暑措施不正确,“室内”中暑也时有发生。

加强通风,小心“室内中暑”
“虽然都知道要降温,但不少人也会走入误区。”卢虎提醒,“老年人、孕妇、有慢性疾病的人,特别是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在高温季节尽可能减少外出。但不是只有户外暴晒才会中暑,在通风不良的室内闷热环境下,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氧气供应不足,更易出现头痛和头晕等症状,导致‘室内中暑’。尤其是体弱多病者、老人更要警惕。”
防暑不止看温度,湿度也很关键
必须外出时怎么办?卢虎建议,尽量选择清晨和傍晚,避开上午10点至下午3点时间段,并减少逗留时间。如在中午出门,可以不时在银行、商场等室内凉爽场所,休息数分钟后继续户外活动。
出门不仅要看户外气温,还要关注湿度。尽量别在湿度较高时出门,当相对湿度较高时,体感温度将比实际温度高。有研究显示,当相对湿度达到50%,即便实际温度只有33℃,体感温度也将超过37℃。
做足防护,防暑药品随身带
此外,出门的防护也要做足,遮阳防晒不可少。要提醒的是,高温天并非穿得越少越凉快。皮肤确实有调节体温的功能,当皮肤温度高于气温时,露出四肢等有助散热。但当环境温度接近或超过37℃时,人体热量的散发几乎全靠出汗来完成,此时皮肤不但不能散热,反而会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因此,穿得越少,从外界吸收热量的面积也就越大,反而使人感觉更热。穿得少还会让皮肤暴露在紫外线之下,增加灼伤的可能性。
卢虎提醒,外出补水也必不可少,随身携带饮用水及时补充,但也不能猛灌,特别是户外工作者。人体大量出汗时,已经丢失了电解质,这时如果一次性饮入大量的白水,会让体液中电解质浓度进一步稀释,人体为了维持原有电解质浓度就会更努力地“排水”,从而可能导致“自发性脱水”。
另外,中暑症状有时会有滞后性,当长时间在户外,感到乏力、眼花时,就要警惕已经出现中暑。补水之余,可随身携带人丹、藿香正气水、风油精等防暑药品,缓解症状。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甜 通讯员 朱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