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地评线】新华时论 | 诺奖得主李政道逝世,重悟“问愈透、创更新”的治学之道

祖籍苏州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逝世,引发人们怀念如潮。这位学界巨擘的辞世,是中国乃至全球教育界、科技界的重大损失,其“问愈透、创更新”的治学之道和科技强国的赤子之心,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

“要创新,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问愈透,创更新”,这是14年前,84岁高龄的李政道站在“首届创新中国论坛”讲坛上,就“如何培养创新思维”对青年学子的殷殷寄语。李政道非常重视青年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曾“无心插柳”促成国内高校少年班的设立。他和家人拿出积蓄设立专项基金,资助优秀大学生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到科研院所观摩见习,为引导年轻人开阔眼界、独立思考不遗余力。帮助年轻人创新、与年轻人谈创新,成为他晚年生活的重要部分。

李政道教授强调的“问愈透,创更新”,道出科技创新的逻辑起点——提出问题。“我脑子里整天装着物理方面的问题,自己琢磨不出来,就去找书本看。我在做习题、研究问题时,从不向人请教我怎样解题,不套用别人的解题方法,总是自己解问求答。”李政道在学术上的登峰造极,源头正是他对物理问题的极大好奇。好的问题,是创新的根本。“人类能像鸟一样飞吗”“我们能击败细菌吗”,那些充满想象的问题,指引人们在探索中找寻答案,促成科技史上的重大突破,诞生了定理公式和诺贝尔奖。“问愈透,创更新”的治学之道,在科学实践中得到无数检验。

提出问题如此重要,当下情形却不容乐观。曾有研究机构发布报告称,超过20%的中国大学生从未在课上提问或参与讨论,只有10%的中国学生经常提问或“很经常提问”。不习惯问问题、提不出真问题好问题,被认为是中国学生的“最大软肋”,也是中国科学创新最缺乏的东西之一。这种“不提问文化”是如何养成的呢?有的是担心自己提的问题“无知无畏”,但有些“不愿提问”背后其实是“不敢提问”,不敢提出有悖于“板上钉钉”的结论的问题或异议。如此“不提问”的结果便是,在科学研究中缺乏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更谈不上科技创新的自主性和原创性。

今天,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呼啸而来,提出问题的能力成为“关键变量”。特别是AI时代,人类的“解题”速度不断加速——无论输入什么问题,AI总能给出答案。当答案太多而问题太少,“提问”的能力显得愈发重要。基础研究是一项高风险、非共识、颠覆性的工作,相比于“跟跑”时代的验证性研究,“无人区”基础研究难题如何解?首先要从学会提问、发现真问题开始。

提出一个好问题,看似灵光乍现,实则厚积薄发。提出问题的质量,取决于对专业领域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对相关前沿问题、研究断裂点和空白处的敏感程度、思考能力。从“全面的肤浅”到“片面的深刻”,深挖才见水,水到而渠成。补上“提问”这一课,不只是青年学生和科研人员的问题。鼓励质疑和批判,将“被动学习”转为以求知本能驱动的“主动学习”,才能激发想象力和好奇心,拓展创新的可能和空间。赓续“问愈透、创更新”的治学之道,加快基础研究、科技创新的步伐,不妨从培养更多的“问题学生”“问题青年”开始。否则,“李约瑟之问”“钱学森之问”永远不会有令人满意的答案。(陈立民)

责编:袁媛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