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点·亮 | “东桑西移,根和魂要留在江南”——溧阳七旬博导夏安扣的蚕桑情

盛夏的溧阳1号公路,暑期自驾游热了,让游人兴奋的是,这里不仅有茶山竹海、稻田湖塘,山水之间还散落着一片片桑田,枝叶葳蕤、亭亭如盖。这可是当下难得一见的江南风物!

随着“东桑西移”,一二十年来江南桑田面积断崖式萎缩,溧阳1号公路两边却分布3000多亩桑园,全市桑田面积更达1.2万亩,不仅在江南丘陵山区保留了这片独特的田园风光,还建立了从桑树种植、果桑培育到蚕丝加工、文化旅游的完整产业链。

推动溧阳蚕桑业复兴的,是70多岁的天目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从桑田走出来的博士生导师夏安扣。“江南蚕桑业有五千多年历史,可不能在我们手上断了根。”搞了一辈子桑树的夏安扣说,蚕桑产业重心西移,但蚕桑文化的根和魂要留在江南。

“江南作为蚕桑文化发源地,根脉不能断!”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溧阳市天目湖镇田家山村的江南丝府桑树种质资源保护园,只见一棵高大桑树上系满了泛黄的红丝带。“这是以前祈桑节时农户们挂上去的,祈求蚕业丰收、生活富足。”夏安扣说,祈桑节是江南传统节庆,和养蚕业相伴相生,随着桑园萎缩逐渐淡化,把这棵系满红丝带的桑树移植过来,是要让人们记住祈桑节,保留这份念想。

夏安扣

占地200多亩的江南丝府桑树种质资源保护园,保存有果桑资源品种120多份,是夏安扣和他的团队历时20年从全国各地,乃至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收集来的。“这是白珍珠,桑果白色,甜度高;这是九曲龙桑,枝干盘根错节,是景观树……”夏安扣如数家珍,桑树中溧阳本地和苏南的最多,这里自古而来是蚕桑业最发达的地区。

一年吃粮靠稻场,四季用钱靠蚕场——这句民谚道出了溧阳蚕桑业曾经的辉煌,和对当年百姓生计的维系。由于气候、地理条件优势,溧阳蚕桑业起步早,上世纪90年代达到鼎盛,桑田面积超10万亩,年产蚕茧18万担以上,年产值1亿多元。溧阳为此先后兴办起五家缫丝厂,生产的“梅花牌”白厂丝曾获国家银质奖,75%产品外销,溧阳因此赢得了“丝府茶乡”美誉。

夏安扣参与了溧阳蚕桑业的兴盛,也见证了它的式微。1976年,他从苏州蚕桑专科学校毕业,回到家乡从事蚕桑技术推广,1987年担任市蚕桑技术指导站站长。然而由于苏南人工成本高,加之土地紧张,2006年以来在“东桑西移”工程推进下,我国蚕桑业分布发生重大改变,广西、四川、云南、贵州四省区桑园面积占全国一半以上,包括溧阳在内的江南传统产区桑园面积不断萎缩。眼下,我省除了吴江、溧阳等地还有成片桑园,其他地区基本消失了。

“‘东桑西移’是经济规律使然,我们无法改变;但江南作为蚕桑文化发源地,根脉不能断!”从蚕桑之乡走出来的农家子弟,对蚕桑业有着质朴的情感。夏安扣记得,小时候父母就是靠着栽桑养蚕为孩子交学费,养育了他们这代人,让他们走出家乡,又学成归来,回报桑梓。为此夏安扣牵头成立了天目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立了全省第一家民营蚕桑研究所——苏南蚕桑研究和天目湖蚕桑专业合作社。

“只有效益上去了,农民才会愿意种桑”

复兴蚕桑业,夏安扣团队“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跟西部地区拼产量、拼面积,而是利用江南的人才优势、技术沉淀,建立种质培育基地,培养技术人才,发展高效蚕桑,把溧阳蚕桑所建成代表苏南、辐射中西部的种苗培育地、技术输出地、蚕桑业示范地。

为此夏安扣团队首先对溧阳和苏南的优质桑树资源抢救性保护。在苏南蚕桑所,记者见到了有溧阳桑树“活化石”之称的古桑“溧阳红”。“‘溧阳红’桑果多、色泽红,是养育了世代溧阳百姓的母亲树,保护它就是保护历史。”夏安扣说,“溧阳红”拥有3000多年历史,是溧阳本地特有桑树品种,一度濒临绝迹,第一代溧阳蚕桑研究员苦寻而不得。后来一次偶然机会,在当地木竹棵村内发现了这棵消失了近百年的“宝贝”。

溧阳红古桑

“溧阳红”古桑旁,挺立着70多年树龄的“湖桑32号”,因桑叶肥厚、产量高,适宜养蚕,是苏南“明星”桑树品种。这样“高龄”的湖桑,在苏南难得一见,原为村民王相保栽种,王相保的孙子王建华、王建生主动捐赠,将其移栽到了保护园内。

种质基地为现代蚕桑科研提供了丰富的基因库。“桑树通常只有春季一季果熟期,通过反季节果桑栽培,在秋季多一季果熟期,一棵树两季收益。”蚕桑所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朱卫军是一名“90后”,扎根蚕桑领域10年,最近又牵头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合作。“高抗性菌核病被称为果桑的‘癌症’,我们希望在这里通过基因选育、基因编辑攻克这一难题。”浙江大学博士、江苏科技大学副教授李占明说。

在种质基地,“1208果叶两用桑”是种植最多的品种,凝聚着夏安扣团队的心血。由于传统桑树经济效益低,公司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将“溧阳红”与湖桑32号优势相结合,历时8年选育出该品种,突破了几千年来栽桑取叶养蚕单一模式,桑叶产量比普通养蚕桑增加10%以上,每亩盛产桑果3000—5000斤,大大提高了蚕桑产业综合效益,亩均预期效益可达四五万元。“只有效益上去了,农民才会愿意种。”夏安扣说。

“培养后备军,不让人才断档文化断层”

在夏安扣带领下,溧阳天目湖镇的这片桑田走出了一批又一批青年人才。2015年,江南丝府桑树种质资源保护园获评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先后与苏州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科技大学、江苏大学等多所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生8名,引进科技副总博士生3名。“为蚕桑业培养后备军,为的是不让人才断档、文化断层。”夏安扣说。

桑树种质资源保护园

果叶两用桑的研发成功,让蚕桑业在溧阳立住脚。天目湖蚕桑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1800多户,桑园面积5600多亩,辐射推广1.2万亩,不仅是苏南地区最大的蚕桑基地,也是全省唯一的现代蚕桑技术体系示范基地。天目湖农业公司开发出新型蚕丝被、桑葚饮料、桑叶茶、桑果酒、蚕虫草等高附加值农产品,不断延伸蚕桑产业链,推动特色种养向现代农业、精品农业转变。

新品“致富桑”铺就溧阳“新丝路”。在溧阳1号公路两边,3000多亩果叶两用桑成为独特风景。连续10年,溧阳举办天目湖桑果采摘节,丰富了乡村旅游。“这项副业每年给家里增加了20万元的收入。”村民卢海强的20亩桑田紧挨别桥原乡景区,每年采摘季,都会吸引周边游客前来采摘桑果。

发展现代蚕桑业,需要培养新农人。2021年,夏安扣办起天目湖乡村振兴培训学院,已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50多班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500人次,不但培养了溧阳本土蚕农,还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

经由溧阳苏南蚕桑所,苏南先进的蚕桑技术源源不断输送西部地区,与广西、云南等地茧丝公司结对,带领博士生团队在当地开设蚕桑培训班,推广小蚕共育和机械化、智能化养蚕技术,帮助当地建立桑园基地,蚕桑生产成为了少数民族山区农业“短平快”致富项目。

“‘丝’字如何演变而来的,蚕丝为什么会有不同颜色,溧阳为什么是‘江南丝府’?……”让蚕桑文化传承下去,夏安扣还自筹经费建成蚕桑文化博物馆,收集了350多件蚕桑丝绸文化展品,再现濒临失传的蚕桑丝织工具和技艺,并免费对外开放,创成溧阳首批研学旅行基地、溧阳市中小学生劳动实习基地。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宇熠  通讯员   顾嘉俐

【点·评】传承农业文明,要情怀更要创新

一辈子“躬耕”桑田,不但研发出果叶两用桑新品种,推动溧阳保有全省面积最大的桑园,还把苏南先进的蚕桑种植技术推广到西部地区,溧阳70多岁的乡土博导夏安扣的故事让人感怀,更让人感悟:农业文明需要“活态保护”、产业护航,只有对传统农业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在时代经济浪潮中永葆活力、历久弥新。

由于人工成本高、土地资源紧张,蚕桑种养从东部地区向西部转移是经济规律驱动,不可逆转;但江南作为传统蚕桑发源地,文化根脉不能断,打小从桑园走出、又一辈子从事蚕桑业的夏安扣显然深谙其中道理。因而他没有仅凭喜爱和情怀收集古桑树、做研究,而是把桑树研发和新质生产力、农业文化焕新工程结合起来,牵头创立蚕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发展公司,研发出比较效益高的桑树新品种,不断延展蚕桑产业链,发展乡村旅游,让蚕桑业在苏南重新焕发生机,让农业文明在市场经济中赓续绵延。

江苏农业文明源远流长,从兴化垛田到苏南的塘浦圩田、桑基鱼塘等,为我们留下了洋洋大观的农业文化遗产,是统筹城乡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宝贵资源。像溧阳蚕桑业这样,这些农业文化遗产都在开发利用中推陈出新、创新发展,如兴化垛田开发出千垛菜花的乡村游“爆款”,以三产赋能一产;苏南的桑基鱼塘也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活态重建”,将成为探寻江南农业文化的知名景点。可见传承农业文明,要情怀更要创新,既抱有保护振兴的热情,又秉持科学开发的精神,遵循市场规律,注重古为今用,通过科技研发、产业链延伸,赋予农业遗产生机和活力,让农业文明在市场大潮中发扬光大。(顾巍钟)

责编:白雪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