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地评线】新华时论 | 从东北人才回流看“机遇”

今年以来,东北三省的人口净流入现象备受关注。根据人口抽样调查反馈数据,吉林人口实现由2022年净流出18.07万人到2023年净流入4.34万人的转变;2023年,辽宁实现人口净流入8.6万人,扭转连续11年人口净流出的局面。

“出去一火车,回来一卡车。”曾是对很多中小城市人才进出状况的形象描述,恰如东北,忧心者常念叨的就是“孔雀东南飞”。人才回流拐点的出现,令人欣喜。与此同时,这种趋势更值得注意。有数据显示,不光是东北,中西部地区也开始迎来人口回流,就连一些面临劳动力持续流失之困的小县城,也迎来反弹时刻。新一轮的人口回流潮,不仅为东北振兴注入新的生机和动力,也为更多三四线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人才引进规律表明,当一国或一个地区的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后,科技人才开始大量回流。这说明,人才的“回流拐点”,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从“经济指数”看东北,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3%,增速居全国第7位,为近年来最好位次,黑龙江、辽宁经济发展也有不少亮点,越来越多迹象表明,东北经济“支棱”起来了,“东北好起来了”的声音越来越多了。当人们越来越看好这座城市,自然会投出“信任票”。

应该说,过去中小城市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难以提供高质量就业机会;二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治理、公共服务上与大城市还有不小的差距。但今天,这一情况正在被改变。拿东北来说,无论是什么层次的人才,回到这里都能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找到职业发展的落脚点,便利的交通、宜居宜业的环境,让更多人找到了“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过去返乡,“故乡回不去”之类的感慨经常充斥着社交媒体。如今,都已变成对中小城市面貌巨大变化、消费直追大城市的意外和惊喜。而随着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实施,中小城市成为产业转移、消费复苏的中心,也必将会不断迸发出更强劲的活力。

不容忽视的另一个因素是,当前不少年轻人的就业观念已经发生变化,到大城市就业还是小城市就业,在更多人看来没有孰优孰劣、孰高孰低,只是求职者正在按照自己的“意义之网”,在这个社会中找到更契合自己的位置。一些大城市房价高企、生活成本大、通勤时间长,相比而言,现在很多年轻人反而因为中小城市的“性价比”而用脚投票。在这样的背景和趋势下,中小城市则有了更多的“得分点”“加分项”。

人口回流之势,对中小城市来说是难得的发展机遇。无论是推动产业生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还是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归根结底要靠人才。江苏是经济大省,很多中小城市都有较强的综合实力,但此前一段时间,随着大城市的虹吸效应的显现,一些二三线城市也曾一度面临人才流失的困扰。东北人才回流潮启示我们,抢抓机遇,首先要看到机遇,不能抱守“小城市难留人才”的想法,自怨自艾,哪怕地理区位、产业基础没有优势,也要善于借势。其次,要注意怎么抓,一方面拿出硬实力,做强实体经济,优化产业结构,擦亮地方发展品牌,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打造软环境,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让城市和人才有更多双向奔赴。

今天,无论是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做好人才工作,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相信,顺势而为,积极作为,随着人才工作的有力推进,诸多中小城市可以实现从“人才流失地”到“人才回流地”再到“人才发展的新高地”的跨越。

责编:袁媛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