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京奥运会上,14岁的全红婵“横空出世”,以五跳三满分的惊人成绩惊艳世界,一战成名。三年后的巴黎奥运会,17岁的全红婵成功卫冕,她在结束比赛后向世人宣告“我不是你们所说的天才少女,都是一遍一遍练的”。
全红婵的自白宛如一记重锤,敲醒了我们对成功的片面认知。
放眼当今社会,“天才”一词似乎常常轻易地被赋予那些在某个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人。就全红婵而言,人们惊叹于小小年纪的她在竞技场上的完美表现,于是为其贴上了“天才少女”的标签。尽管这是出于对全红婵过人天赋的高度认可,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标签也同样遮蔽了好成绩背后,她所付出的不懈努力和隐忍艰辛。
因为见证过无数个凌晨四点的洛杉矶,科比·布莱恩特成就了一段永恒的篮球传奇;因为经历过无数个一万小时的苦练,郎朗于世界钢琴舞台上演了一场盛大的逆袭……莫扎特曾说过,“我每天的时间都用来练琴,但是人们却用天赋抹杀了我所有的努力”。有关成功的故事总是绕不开努力,而面对这些故事的主人公,仅仅用天才定论,似乎显得太过轻巧。
如今,全红婵主动卸下“天才少女”这一光环,不是对自身天赋的全然否定,而是在强调努力在成功道路上的决定性作用。
从小到大,几乎人人都能脱口而出这句“天才是1%的灵感+99%的汗水”。但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却又习惯性地调换其中的“配比”,试图用天赋使然的借口去掩饰自身努力的缺失,殊不知少了努力的天赋也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欣赏每一分天赋,更要尊重每一分努力,别再轻易地用诸如“天才”之类的标签去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束缚。尝试以努力的视角去看待成功吧,对所有正在奋斗路上的人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毕竟,成功从来都不是天赋的独家产物,而是无数次的汗水浇灌,是持之以恒的努力铸就。
(张洁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