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8月9日,傍晚的一场大雨,稍稍退去了高温。雨后,张家港高新区(塘桥镇)滩里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工作人员搭舞台、搬板凳,开始布置演出现场。
当晚,塘桥镇本年度首场新时代文明实践公益巡演活动在广场上举办。它还有一个群众耳熟能详的名字——“村村演”。
19时许,“村村演”开场了,13个节目涵盖歌曲、舞蹈、锡剧、小品、快板等,演员均是塘桥镇的群众文艺团队。其中,电吹管演奏《人间第一情》和舞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两个节目,由滩里村村民带来。

广场上,村民有的坐着,有的站着,大家边看演出,边摇扇子。“喇叭一响,我们就来啦!”村民徐掌英爱跳舞,得知老姐妹范建芬当天要登台,她特地赶来捧场。
徐掌英就住在周边小区,饭后常在广场上活动筋骨。这两年,她明显感受到村里的演出活动变多了,甚至养成了这样的习惯:一听到音乐声,就知道广场上又有好戏看了。
这场演出活动大约一个半小时。比起观众,演员要唱要跳要排练,有的还穿着戏服,更是出了不少汗。
“广场后面就是村委会会议室,够大够凉快,咋不挪到里面办?”记者问。
“我们曾经试过,发现效果并不好。路过的村民以为在开大会,探探头,转身就离开了。”村里工作人员说。
其实,早在2012年,塘桥镇便推出“村村演”活动。十余年来,这项活动从未间断,如今已经成为当地一大特色。
“说它有特色,不仅仅是坚持的时间长,而是活动由群众自编自导自演,我们只需打打辅助。”张家港高新区(塘桥镇)宣传文明办文旅中心主任马磊举例,缺排练场地,镇上安排;寻创作灵感,镇上提供;找演出平台,镇上对接。
为了当天的演出,塘桥国标队队长许玲,数个月前便和团队成员一起排练拉丁舞《七月~天涯》,地点便在塘桥镇文体中心。“国标不像广场舞,挺难跳的,没有办法速成,只能不断练习。”临近演出,许玲和团队成员加大频率,每周排练两次。等候演出间隙,团队还在抠细节。
再如小品《防不胜防》,正是看到身边不少老人掉入电信诈骗陷阱,塘桥戏曲艺术团有了灵感,创作出这类题材的锡剧作品,通过讲身边人的身边事,提醒老人提高警惕。
给群众文艺团队提供展示舞台,为百姓夜间生活增添乐趣,作为苏州首个以及连续荣膺六届全国文明镇的塘桥镇,用最拿手的“村村演”活动,丰富文明实践模式,点亮夏季晚间生活。
据悉,今年镇上的“村村演”活动共排出7场,加上张家港市级层面的公共文化配送服务,塘桥镇实现夜间文明实践活动村(社区)全覆盖。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徐瑞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