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当悠扬的歌声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一年级女生林登·詹姆斯的口中飘出,这首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朋友》瞬间点燃了“美国高校大学生江苏交流营”结营仪式的氛围。中国青年们大声合唱,美国学生们也跟着哼起旋律,音乐成为这一刻的沟通桥梁。
今年是中美建交45周年,为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未来五年邀请五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的重要倡议,江苏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和昆山杜克大学联合主办“美国高校大学生江苏交流营”。
8月2日至9日,来自美国杜克大学、杨百翰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8所世界顶尖高校的90名师生代表来到江苏,在苏州、无锡、南京等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参访交流活动。中美两国青年纷纷表示,将进一步增进相知相亲,传承中美人民友好交往,为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贡献力量。
交流凝共识——“人与人见面交流才能加深彼此理解”
中美青年之间的交往对于两国关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青年的交流与合作,可以增进相互了解,促进友谊,为两国关系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交流营安排了多场交流互动活动,在不同主题下,中美两国青年面对面交流,分享经验和观点,共话机遇与挑战,加深对彼此社会和文化的理解。
爱德华多是杜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与物理学专业的学生,在参观完阳澄湖两岸科创中心后,他兴奋地表示:“江苏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成就令人印象深刻,这里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在参加这次交流营之前,我从未考虑过来中国发展,但这次活动改变了我的想法,我希望未来能有机会在这里学习和工作,我希望与中国的伙伴们一起发展。”
8月6日上午,美国高校青年们参观了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并与中国专家和中国高校青年分别就“创新政策中的文化视角融合”和“新兴技术的伦理问题”两个话题深入交流。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交换生伊莎贝拉激动不已,她告诉新华日报记者,不同国家的人会有相同的想法,也会有不同的想法,这很正常。伊莎贝拉笑着说:“人跟人近距离交流更加有利于加深彼此理解,增进友谊,未来才会更美好。”
互动作桥梁——“近距离互动让我们关系更紧密”
在昆山杜克大学,一场中美两国高校青年的友谊篮球赛在交流会休息时间举行。杜克大学学生亚伦告诉记者,昆山杜克大学的中国学生会去美国杜克大学交流学习,他经常与中国学生一起打球。“这次体验有趣又特别,以前和中国同学是在美国打球,这次又在中国一起打球,这使我们的关系更加紧密。”亚伦说。
本次活动期间,美国高校大学生们在江苏参观了昆山戏曲百戏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六朝博物馆等博物馆,与中国高校学生们一起沉浸式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昆曲、云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迷人魅力。
“中国戏曲是一项非常优美的艺术,我特别喜欢。”在昆山戏曲百戏博物馆,杜克大学学生柯洁边参观边感叹,“我现在对中国戏曲的历史有了总体的认识。”柯洁帮同行的朋友们都拍下了珍贵的相片,青年友谊有了具象的纪念。
在苏州市平江文化中心,杜克大学学生凯尔现场拜师,学唱苏州评弹《枫桥夜泊》,你一句,我一句,凯尔学得有模有样,引发全场欢呼。“这是我第一次学唱中文歌,还是中国传统歌曲。”凯尔说,“这种亲身体验互动感觉棒极了。”
未来在青年——“全世界的年轻人都要合作起来”
今年6月2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向2024年“鼓岭缘”中美青年交流周致贺信,强调中美关系的未来在青年。全球青年有理想、有担当,人类就有希望,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
活动期间,交流营安排访问了南京小西湖街区、老门东历史街区等古建古街,感知古城更新和古城保护的生动演绎;参观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了解中国人民传递和平的心声;走访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观摩中国高校建设发展情况和最新成果……
在真实对话、沟通交流中,大家交心交友、互学互鉴。“不同文化间的对话和交流有助于增进理解和互信。”在结束小组讨论后,杜克大学的杰瑞·刘总结道,“我平时生活在美国,但在交流营可以跟中国的学生交流,同时也有来自欧洲的学生,所有人一起交流,将有助于未来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在结营仪式,杜克大学教务长、首席学术官兼昆山杜克大学理事会主席亚历克·加里莫尔博士通过视频致辞,他表示,“过去一周,来自美国的青年学生们让自己沉浸在中国文化中,并与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交流。我希望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你们的学术追求,更加深对跨文化的理解、对世界的理解。”
昆山杜克大学常务副校长约翰·奎尔奇博士作为美方高校老师代表讲话,他表示昆山杜克大学作为中美合办大学,对于落实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未来五年邀请五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倡议,具有天然的优势和必要性。这一周的活动,所有青年通过社交媒体向世界展示在中国的美好时光,也为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播下了希望的种子。最后,他更号召所有的青年携手努力,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繁荣的世界贡献力量。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澄 钱盈盈
通讯员 洪蓓蓓 尤梦霜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