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荣光永不褪色⑬|一跃成为全国前三,规划师回忆江苏高铁建设往事

“那时高铁里程846公里,跟江苏经济大省、人口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盛夏时节,华设设计集团副总规划师裴剑平站在2017年的江苏铁路图前,几下就点完当年仅有的几条高铁线。记者对比手中的2024年的地图,发现大不一样。

2017年底,江苏全省铁路营运里程2791公里,其中高铁里程仅846公里,列全国第11位;每百万人口平均拥有铁路营业里程35公里,列全国第30位;除徐州外,苏北其他设区市没有通高铁。

“‘不让短板变成瓶颈’是大家共同的想法。”裴剑平说,江苏迫切想要尽快实现13个设区市的互联互通,提升宁镇扬、苏锡常、徐州三个都市圈在全国铁路网中的区位优势,从高铁“洼地”奋力跃起。

交通之变,与发展同行。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交通强国重大战略。围绕这一战略目标,江苏提出“加速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奋力打造交通强国建设先行区”。适逢中国铁路总公司推行“一省一公司”铁路机制体制改革,省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于2018518日揭牌,开启探索高铁自主规划建设运营模式,江苏成为全国首个“吃螃蟹”的省份。

“补短板,从规划开始。”作为规划人,裴剑平告诉记者,铁路建设没有规划,一切免谈。但从2016年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看,江苏不少铁路线还没进规划。

江苏开始了积极的争取。20181月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省铁路办,在省财政厅、生态环境厅、自然资源厅和省铁路集团等部门单位和各相关设区市的支持配合下,组织开展《江苏省沿江城市群城际铁路建设规划(2019—2025年)》的编制和报批工作。

裴剑平也参与其中。他带领团队围绕铁路的需求预测,构建了三套模型:一套省域模型,一套含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徐州都市圈的都市圈模型,还有一套城市模型。“我们把三个模型叠在一起,再引入国省干线公路、重要节点城市的经济、人口等数据,分析推导出未来十年、二十年的出行情况。”

一个例子是,裴剑平团队把无锡市区分成1600个小单元,约等于边长一两公里的小方块来细细分析。“在这些方块里,老百姓每天出行多少次,往哪个方向走,选择哪条路径、哪种方式出行,形成出行空间分布图。”裴剑平说,这个模型是国际通行的比较科学的预测方法,“基于这些研究,我们得出结论:一般高铁通车2到3年后,江苏高铁运量占比将达到整个通道30%以上。”

这是江苏为高铁付出积极努力的一个侧面。多方协同奋战下,江苏最终形成了21个专题研究报告——包括线网规划、近期建设规划2个主报告,10个项目技术方案研究报告,9个专项研究报告,获得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充分肯定。

201812月底,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江苏省沿江城市群城际铁路建设规划(2019—2025年)》。按照规划,江苏将规划建设涉及宁淮、宁宣、盐泰锡常宜、宁扬宁马、苏锡常快线等8个城际铁路项目,省内总里程约980公里。项目完工后,江苏沿江地区将构建纵横交错、便捷发达的城际铁路交通网,形成“1小时交通圈”。

短时间内获得批复,裴剑平和同事们不约而同从座位上一跃而起,就像看到江苏高铁“一跃而起”的明天。

20181226日,青盐铁路开通运营;201915日,宁启铁路南通至启东段正式开通运营;20191216日,徐宿淮盐、连淮高铁同步建成通车;202071日,沪苏通公铁长江大桥暨沪苏通铁路一期开通运营;20201211日,连淮扬镇铁路全线开通;202128日,徐连高铁开通;2023928日,沪宁沿江高速铁路开通运营……

一条条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铁路开通运营,成为新时代具象化的记忆。“回头看,我们抓住了发展机遇,举全省之力加速推动高铁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看着规划图上参与绘就的一条条虚线,一步步成为出版地图上越来越密集的实线,裴剑平为参与其中感到自豪。

如今,沪宁沿江高铁沿线连接武进、江阴、常熟、张家港、太仓等全国百强县(区),成为苏南高铁网中一条新的黄金腰带。71日至31日,沪宁沿江高铁累计发送旅客近140万人次,所有车次平均客座率超70%,客流非常火爆。

裴剑平说,沪宁沿江高铁沿线有众多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区,因此规划时考虑不仅让它与正在运营的多条铁路以并站方式相连,还充分预估未来与其他铁路的互联互通,从而让知识、技术、信息等要素的高效流通,促进沿线地区科技合作、人才交流、产业互补。“打个高铁谈生意,在这条线上不是‘神话’。”

如今,全省高铁里程突破2500公里,位列全国前三。更令人期待的是,北沿江高铁、通苏嘉甬铁路、宁淮城际、沪苏湖铁路、沪苏通铁路二期、潍坊至宿迁铁路、宁芜铁路扩能改造等多条线路同步推进,“轨道上的江苏”加速驶来。

当前,江苏正全面融入和服务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比以往更需要一套多网融合的现代化铁路体系。“江苏铁路建设又进入一个关键期。”裴剑平说,作为规划人,铁路体系“主动脉”“支动脉”“毛细血管”怎么连通,站产城一体化如何向深处走,怎样让更多城市分享铁路带来的流量,助力区域内各类要素畅通流动,新的时代之问又在招手求解。

策划|耿联 陈月飞

采写|倪方方

编导|焦贤颖

视频|王苏禾

设计|司马安芯

责编:胡兰兰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