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能源转型风起“绿”涌 释放经济发展新动能

绿色工厂、海上风电、新型储能……近年来,我国能源发展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产业转型“绿色”可期。

日前印发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下称《意见》)首次系统部署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围绕五大领域、三大环节,部署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加强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意见》提出系列目标,到2030年,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达到15万亿元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5%左右;营运交通工具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下降9.5%左右;大宗固体废弃物年利用量达到45亿吨左右等。

能源逐“绿”而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保留清洁底色。

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深入,各地正不断探索发展绿色产业,新兴产业风起“绿”涌。在宁波某钢铁厂,9.97兆瓦屋顶光伏发电项目,每年节约标准煤3000余吨,减排二氧化碳7000余吨。通过实施上升管余热回收等技术改造、应用绿色电力、提高能源管理水平等措施,该企业2022年实现单位产品能耗率优于行业能效标杆水平;上海宝钢大力推进极致能效、清洁能源、低碳冶金、智慧制造工作,打造“绿色无废城市钢厂”,通过生产更高强度、更高耐蚀、更高功效的钢铁产品,助力下游使用端实现减量化、长寿化和高效化,预计到2025年具备减碳30%工艺技术能力,到2050年力争实现碳中和。

“低碳绿色产业有望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业内专家介绍,中国已成为全球风电、光伏和动力电池的重要生产国,也是技术的领先国。通过推动新兴的绿色技术、数字技术开发,可以助力我国经济稳健增长。

从“绿色制造”到“制造绿色”,在新质生产力的探索中,科技创新发挥着主导作用。在江苏南京,智能电网产业集群“乘风而上”,已全面覆盖“发、输、变、配、用、调度、通信、综合能源服务、电力网络安全”九大关键产业链环节,从“国内领跑”奔向“全球领跑”;在四川德阳,当地全力构建“源网荷储”全产业体系,研制飞轮储能、压缩二氧化碳储能、地热发电等新能源装备,在新能源装备领域加强“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坚;在湖南,煤电机组“三改联动”取得良好成效,部分电厂实施了热电联产改造,利用地理优势向邻近工业园区稳定供热供汽,有效满足周边用户的供热需求,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让传统产业发“绿”芽。

绿色赛道上,一批潜力园区正培育绿色低碳经济动能,激发出集聚的化学效应,低碳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企业集聚园区“绿意浓浓”。

当前,中国绿色制造步伐加快,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持续推进。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发言人表示,全面绿色转型,就是要把绿色转型的要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方位、全领域、全地域推进绿色转型,这有利于进一步塑造我国的发展新优势,打造更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陈诗一表示,当前,我国正推动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以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精准降碳。

陈诗一认为,未来,在勤修内功、啃“硬骨头”、对高耗能行业落后产能进行改造提升的同时,也要积极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推进能源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提升能源市场的要素使用效率,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增添亮色。(王其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编:刘雨霏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