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第三季·改革再深化 我添一分贝 > 正文
感恩奋进·改革再深化 我添一分贝︱把江豚打造成长江大保护“南京生态名片”

长江江豚,被誉为“水中大熊猫”,是长江生态健康的重要标志。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江豚数量一度急剧减少,面临灭绝危机。但随着长江大保护战略的实施,长江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江豚种群数量也在稳步恢复。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江豚监测员武家敏,在近20年的时间里,追拍江豚,不仅见证了江豚种群的扩大,也见证了长江生态的沧桑巨变。

武家敏生在长江边,长在长江边,参加工作后,单位也在长江边。2007年,他站在单位的办公楼远眺长江,发现江面上有黑色的生物“一拱一拱地”。“后来问了江边上的老人,知道这就是‘江猪子’,也就是长江江豚,是国家级保护动物。”武家敏说,“那时候,长江上有生产活动,也打渔,能看到的‘江猪子’并不多,如果这样一直下去,这种生物就会在长江里消失。”从那时起,武家敏就常常将拍摄到的图片、写的文章投给报刊,呼吁大家一起来保护长江江豚。

南京,作为长江入苏“第一站”,拥有6288.7平方千米的长江流域面积和280千米的长江岸线,长江岸线占全省近1/4。武家敏介绍,近3年来,南京市持续组织开展长江江豚同步调查活动。2023年11月的调查结果显示,长江南京段栖居长江江豚数量达到62头,比五年前增长24%。江心洲、新济洲、鱼嘴湿地公园等点位均出现长江江豚活动身影。位于鼓楼滨江岸线的长江微笑驿站是看到长江江豚频率最高的点位,曾创下一天内看到长江江豚72次的纪录。武家敏说:“南京的这段长江,就像是江豚的‘快乐老家’。”

在武家敏的镜头里,江豚们在江面上跳跃、翻滚,展现出独有的灵动与活力,长江的美也一天胜过一天。而这些“美”都得益于南京保护长江的决心和一项项具体举措。“现在长江边的面貌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武家敏说,“原本那些干扰江豚生活的生产活动消失了。”有统计显示,南京市累计关闭退出化工生产企业158家,整治“散乱污”企业1811家,累计清退长江生产岸线37.6公里,生态岸线比例从66.2%增加到80.3%,形成幕燕滨江风貌区、鱼嘴湿地公园等沿江生态特色示范工程标志性案例,72公里滨江绿道基本贯通,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生态景观。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看江豚、拍江豚,参与到江豚的保护行动中。武家敏说,他不仅要持续地关注江豚,也一定会和大家一起为保护长江再添一份力。他希望,未来对长江的保护要常抓不懈,用好各方资源,继续加大对长江大保护的宣传力度,从一些小事做起,“如制作有南京元素的江豚保护宣传广告,开展喜闻乐见的讲座等,再如建设江豚公园,在沿江做一些有江豚元素的雕塑等,把江豚打造成为南京的城市物种名片,进而打造南京生态名片。”武家敏说。

策划 潘青松 高伟

统筹 王高峰 范杰逊

采写 胡安静 黄欢

视频 邓宇轩

海报 朱丹清

责编:王建旸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